桓奕和李凤宁其实都有对付北蛮的经验。
而像桓氏发家的战役,就是靠在羌人头上刷战绩,这才步步高升的,自桓奕的曾祖父桓起开始,他们家就属于有事没事打羌人,军功哪里打,羌人手里拿。
桓起这个名将的身份,也是羌人赋予的。
在那个年头,这些游牧民族的实力,并不算有多强大,大周王朝想要应付他们是绰绰有余的。
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军事素养,大周王朝的军人都远胜一筹。
这就让她们潜意识里没有把这些游牧民族视为心腹大患,而这一次五胡乱华的局势,是第一次让她们意识到这些游牧民族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打。
唯独使得李凤宁想不通的,就是为什么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大周王朝的军力就能衰退到如此的地步。
从她的视角来看,她认为是永晋帝对边军的限制和压迫太强所致,可是李凤宁也很清楚,大周王朝对边军基本是失控的状态,永晋帝要是不限制边军,边军就会影响到中央的统治。
泰彰帝一朝开放了武夫当权的先河,他的两个儿子,正光帝和永晋帝全都在奔波在收回这些权力的路上。
从过于尚武,再到限制武夫,仅仅是四十余年的时间,就让周人失去了对游牧民族的绝对优势。
但是李凤宁和桓奕其实都疏忽了一点。
大周王朝在内部争权的过程中,游牧民族并非是一成未变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一个发展的周期。
不同于中原王朝这样的农耕文明,它有很多很多发展的路线,大周王朝可以从文化上,农业上,甚至商业上有所规划。
游牧民族只有一个核心目的——在草原上活下去。
任何时代的草原上,都不是只有一家游牧民族生存着的,而是由很多个不同种族的游牧民族共同生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