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员和衙役都不是官,而杨正山给他们赋予了官的属性,给他们设定了普升路线。
以前大荣的吏员就只能做吏员,顶多就是从县衙升到州衙,或升到府衙,但杨正山却给他们制定了一条普升制度。
更员干到一定年限,也可升任为品官,衙役的能力和实力足够,也可普升入尚武司。
总之就是让更员和衙役变成真正的公务员,拥有足够广阔的普升前途。
当然,与科举考出来的进士官相比,这种从吏员升迁上来的官员肯定会有所不如。
杨正山只是制定了一个大体的框架,具体如何实施,到时候可以交给内阁和各部衙门来填补。
卫所制改为募兵制,就意味着朝堂财政消耗会加大,而更员和衙役变成公务员,也意味着朝堂需要给他们发工资,同样会加大朝堂的财政压力。
为了保证朝堂的收支平衡,杨正山决定提高商税,摊丁入亩,开设中央银行,发行纸币。
以前大荣的商税很低,二十税一,杨正山觉得十税一更合适。
至于摊丁入亩,其实就是配合分田制度进行的,将丁口税归入田地税之中。
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官绅地主。给贫穷百姓卸下了沉重的锁,同时还能减少官更捞钱的机会。
由于徵税的对象是土地,官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增加了大量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对活跃商品经济起了推动作用。
无地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上,让普通百姓可以从事其他的行业,进一步增加的经济的活跃。
而杨正山想要开设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也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大安的商业。
不过他想要发行的纸币不是为了代替金属货币,而是为了方便商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