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价值,又可以当作入门民族历史的读物来品读。
跟其他的史书相比,蔡著有着不可替代性,它不仅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寻求历代兴亡的“关键”,劝善惩恶,褒是斥非,还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从蔡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套书以王朝的兴替为主线,侧重于改朝换代的前因后果,因此,从了解历史沿革的角度上来看,这套书相当不错。但如果想了解其他方面,比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细节,它就不能满足了。另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作者有一些观念过于陈腐,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1916年,蔡东藩的《清史演义》出版后,便立刻风靡海内外,并多次再版,累计销量超过千万册。据说毛泽东很爱读蔡东藩的历史演义,顾颉刚、二月河等历史学家和作家也非常推崇这套历史读物。
此次出版,编者结合了市面上的各种版本,并根据正史进行考证,务求延续蔡东藩严谨的作风,将繁体改为简体,并消灭其中的字词及标点的错误。而对原书中蔡东藩自批自评的特色,则毫无遗漏地保存下来了。
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喜欢。
编者
古史之美且备者多矣,而元史独多缺憾,非史官之失职也,文献不足征耳。元起朔漠,本乏纪录,开国以后,即略有载籍,而语不雅驯,专属蒙文土语,搢绅先生难言之。逮世祖朝,始有实录,相沿至于宁宗,共十有三朝。然在世祖以前,仍多阙略,世祖以后,则往往详于记善,略于惩恶。史为国讳,无足怪也。元亡明兴,洪武二年,得元十三朝实录,命修元史,以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裁,二月开局,八月书成。惟顺帝一朝,史犹未备。又命儒士欧阳佑等,往北平采遗事,明年二月,重开史局,阅六月书成,颁行后,已有窃窃然滋议者。盖其时距元之亡,第阅二、三年,私家著述,鲜有所闻,无由裒合众说,核定异同,观徐一夔与王祎书,谓:“考史莫备于日历及起居注,元不置日历,不设起居注,惟中书时政科,遣一文学掾掌之,以事付史馆,即据以修实录,其于史事已多疏略。至顺帝一朝,且无实录可据,惟凭采访以足成之,恐事未必核,言未必驯,首尾未必贯穿”云云。然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