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什么地方讲话、作报告,从不事先拟定讲话稿,总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抓住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工作笔记本上拟出几条提纲,用明快而富于哲理的语言,以清晰而流利的口齿,燃起每个听众的激情,达到演说的目的。而今天,他却显得唇齿笨拙,难于启口,用炯炯有神的目光打量着县委书记,内心像打翻了佐料罐。
过去,地委副书记和县委书记都在共青团系统工作,他担任共青团滨湖地委副书记,县委书记担任共青团省委常委、团省委办公室主任。工作中虽无特殊感情,但彼此印象不坏。机构改革时,面前的县委书记作为省委重点培养的首批第三梯队干部,放下毗邻地区丰水县锻炼,担任县委副书记;他提升滨湖地委宣传部长。一年过去,他挑起了地委副书记的重担。这位县委书记从毗邻地区调到滨湖地区所属的桃花江县,担任县委书记。这时代赋予他们七十年代初期毕业的大学生以承上启下的重任。按中央选拔“四化”干部的条件,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虽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但不年轻化;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虽年轻化、知识化,但专业化、革命化似嫌有一定差距。只有他们才条件具备。他们是历史的幸运儿。这一年多里,地委副书记从没把县委书记当下级看待,也丝毫不摆上级的架子,除开过去那段工作关系不说,他们彼此心里明白,县委书记是下来镀金的,一旦时机成熟,他将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九霄。县委书记在地委副书记面前,既不把自己放到下级的位置,也不摆过去老上级的架子,不卑不亢,分寸适度。
可今天,地委副书记必须以上级的口吻对县委书记谈话。要谈的又是个难于启齿的问题。他内心多么希望身边的地纪委书记能首先打开话题呀!但他知道这希望不会成为现实。因为地纪委书记已和县委书记进行过一次不愉快的谈话。这几天,地纪委书记坐镇桃花江,指挥调查“五.三”事件,全面了解县委书记的所作所为。在基本查清事实的情况下,地委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爱护新干部的原则,授权地纪委书记找县委书记谈话,希望他主动交待问题,认识错误,走从宽处理的道路。
“我是省、地委双重管的干部,起码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3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