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少,权贵也是遍地,端个天子脚下。但若论京中不得不谈的,那就得是户部尚书刘晓。话说这刘晓放牛娃出身,一朝登了天子堂,成了天子门生,本就是个传奇。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是,先帝去了,刘晓还是屹立朝堂,风流不减。
想当年刘晓凭着先帝信任在朝中呼风唤雨,为一干大臣所不齿,谁曾想,先帝去了,刘晓又扒着太后这个大树在朝中平步青云。满朝文武提起刘晓可一直都是牙痒痒,恨不得吞其肉,饮其血。你听说过建议皇上加田税增国库的官员吗?你听说过建议皇帝撤销官职增国库的官员吗你听说过建议皇帝查案宗追缴脏银的官员吗?你听说过建议皇帝省官员的俸禄用于修漕运的官员吗
这些事刘晓通通做了。
实质上,刘晓是个擅长敛财的官员,也是个一心只关注先帝的官员。
按理说,这些事做着于国还是有那么一点好处的,怎么就会遭所有人恨了呢?
问题在于这些事干着干着,不知不觉,刘晓的权势越来越大,宅子也越来越大,文武大臣们跟着一群百姓日子越过越苦。国库的银子没增多少,先帝的园子却是不停的扩,漕运的淤积也没清多少,反而翻船的越来越多,收税的初一来了十五来,恨不得把地皮都刮下三层。
百姓们怨声载道,恨不得等着刘晓死了就放炮!
但这些和提议者刘晓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很简单:这些事的监工都是刘晓。
以前先帝在,没人敢动他,大家伙儿忍气吞声,现在先帝殁了,怎么还不能收拾了他?
搁常理,刘晓这种奸臣在朝中风云激变的时候就应该被抹脖子,而先帝去了,朝中有着太傅一干人等也轮不着太后啥事。
问题是,皇帝不是太后的亲儿子。
先帝走的匆忙,皇后也上位不久,这太子还是原来的太子,更让太后揪心的是,她自个儿有个儿子,且天资聪颖,而太子的名声一向欠佳,若不是碍着长幼有序,太后恨不得直接废了太子让自己儿子掌了着江山。
所幸,太子尚幼。
十岁稚童如何能控这一群修炼成精的老不羞。
太后就动了自己不该动的心思,自家是外戚,有权,因先帝之前打算东征,掌兵的重臣大都在外,除去登基需得名望,现在最缺的就是钱。而这朝里,最能敛财的非刘晓莫属。
无巧不成书,就当着太后瞎琢磨的时候,刘晓自个儿投诚了,自个儿跑到太后的娘家尤府表示了自个儿愿意肝脑涂地为太后驱使。这一下真是苍蝇遇上有缝的鸡蛋,两人书信往来几番就一拍即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