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胡适哥哥嫂嫂们的气,但冯顺弟从不埋怨。
胡传与前妻育有三子,大儿子是个“瘾君子”,在外面欠了一屁股债,胡传在世时曾拿剑砍他,冯顺弟跪着哀求:“饶了他吧,不然他人会说我这个后娘不容。”
胡适父亲去世后,他的大哥更为所欲为,年除夕家里坐满了追债的客人,他就躲债去了。母亲冯顺弟则镇定料理,给每人一点钱打发他们走,大哥这才敢回家,可母亲也不打骂,一点怒气也没有。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后来说。
傅斯年母亲姓李,闺名叔音,聊城城西南郊贺家海人。她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虽然识字不多,但却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贤孝识大体。
傅斯年父亲病逝时,傅斯年的弟弟只有七个月大。李叔音既要孝养高年公婆,又要抚育幼年双子。
前边说过了,傅斯年的祖父傅淦对金钱看得很淡,生性豪爽,出手大方,不善理财,不会操持家事。分家的时候,他要得又最少,不多的积蓄,在他手理很快就花完了。到了他这里,家道已经败落了。
百无一用是不是书生不知道,但居家过日子,傅淦这样的人是靠不上的。否则,傅斯年的父亲也不用很早就外出谋生了。要知道那时候可有一句话,叫做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傅斯年父亲外出教书,可谓是生活所迫。
家境日趋贫寒,可以说克勤克俭,备尝艰辛。但李叔音颇有器识,一身承荷家庭重担,百般筹划,维持全家生活。
幸好傅斯年的父亲,为人仁厚,乐善好施,无意识的通过另一种方式,给这个穷困的家留下些许积蓄(关于这一点,我们下一章会做出介绍),但单靠这些,实不敷家用。
尽管傅斯年的母亲李叔音精打细算,百般节省,生活仍日益窘迫,难以维持。有时万不得已,她便从颓垣断壁中拆一些砖瓦变卖,但这些都只能解决一时急需,不能作为长久的生活来源。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如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
到了后来,房屋破旧损坏,亦无力修补。记载,每逢下雨,李夫人便抱着幼子,头上撑着一把雨伞遮盖,其家庭状况可见一斑。
即便如此,李叔音仍严格督促傅斯年兄弟二人读书,一切费用无论如何困难自己也一力承担,不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