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报馆迁至日租界旭街(今和平路)四面钟对过。英华以敢言直言著称。在《大公报》创办初期多次批判慈禧太后、袁世凯等。
英华只活了58岁,却干了3件大事,一是创办《大公报》,二是创办北京辅仁大学,三是创办香山孤儿院。在生命的晚季,英华隐居西山,只参加过一次洪水赈灾。1926年1月10日,英敛之因病逝世。
英敛之家住在五大道南京路与马场道交会口,这是天津小洋楼最集中的地方,有上百幢世界各种风格的建筑,属于英租界。许多军阀、政客、皇亲国戚都选择天津营建私宅。天津离北京很近,又得到外国租界的庇护。他们在这里策划阴谋,评论国是,一伺机会,便东山再起。
英家住着一座三层小楼。院墙是实墙,院内花木遮翳,掩映楼窗,有极强的私密性,隐蔽性。三楼是英敛之夫妇的卧室,二楼是他的书房和客厅,一楼是厨房和用人的房间。傅斯年就住在客厅旁的耳房,一间不足九平方米的小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n
第8章 住在英敛之家 (第2/2页)
侯延塽毕竟年长傅斯年二十五岁,也是从小地方出来,见大世面没有几年。他对傅斯年这样的刚进入大城市的人,自身有切身体会。他心很细,想得也很周到。临分手前,他带着傅斯年到卫生间里,教会他怎样用抽水马桶,淋浴等。傅斯年可算是开了眼了,感觉自己像是到了另一个的世界,又感觉自己在童话故事中,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干净的厕所吗?
他很感动,心想幸亏侯延塽想得周到,否则自己说不定会闹出什么笑话。
侯延塽离开英家时,傅斯年很是不舍,他把侯延塽送出很远。路上,侯延塽告诉傅斯年,尽管安心在这里住下,英敛之和他是特别好的朋友,他和他的夫人都是很好很好的人,一定会对傅斯年很好的。傅斯年说,虽然刚认识,但他看出来了,这家人对人特别好。
临分手的时候,侯延塽给傅斯年留了些零钱,让他遇到什么难事时,可以应应急。两个人分手后,傅斯年不舍的目送着侯延塽。
侯延塽是他父亲的学生,按辈份两个人应当是平辈论交,但是,傅斯年宁愿叫侯延塽叔叔。这不仅因为对方年长自己二十五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