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即刻与济南省立一中校长赵同源同赴北京,访问了北大校长蔡元培和教授李石曾等人,接洽留学生事宜。
回到聊城后他便与北美长老会德牧师商定,由其于一九一九年回国休假之机,带两名聊城二中学生孙芳时和钟尔康试行自费勤工俭学,此为山东学生勤工俭学留美之肇始。
也就是在此次访问北大期间,胡适把大弟子傅斯年介绍给了他家乡的这位山东教育家。而在此之前,傅斯年已经闻知王祝晨的大名。原因是当时王祝晨还开创了山东民俗研究。他规定省立二中学生每年放假回家一定要做乡土调查,开学后将调查报告直接上交校长并汇报回乡心得。
王祝晨还亲自搜集了一些山东民谣,寄给北大校长蔡元培,陆续发表在《北京大学月刊》上。
一九零八年夏天傅斯年回聊城过暑假。王祝晨遂趁便请傅斯年到校给家乡的小学弟们上了“三课”(演讲)。第一课是“德先生与赛先生”。第二课是“现时的北大”。第三课是“现实与未来”。
傅斯年这三次演讲对二中学生触动很大,在校园内引起强烈反响,出现了举办演讲会的热潮。
而当年的省立二中校园位于东昌府老城中心光岳楼东南侧的孙家胡同,原清末启文书院旧址,距今日的聊城傅斯年纪念馆仅一条马路之隔,这也算是历史的一种巧合吧。
王祝晨最终因地方势力的排挤而辞职。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回到济南被选为省议会议员。当选议员后的王祝晨当即办成了一件大事,即一九一九年三月,他联合鞠思敏、聂湘溪、王乐平等人,在省议会上提出,增加派遣官费留学生名额的动议案并最终获得通过。
有记载,傅斯年至少给王祝晨写了三封信。第一封信傅斯年报告了他在北大的历年考试成绩,第二封信详列他发表过的文章,两信都是应王祝晨的要求写的,第三封信则较短,即报告他打算何时到济南。
当年七月中旬傅斯年到达济南,同行的还有他的好友杨振声。
两人到济南找家小客栈落脚后,便立即前往南关广智院街登门拜访王祝晨。连续好几个晚上王祝晨在家中与两位后生才俊做彻夜长谈。
随后王祝晨又找来济南省立一中校长赵同源、济南省立一师校长于明信,邀请傅斯年杨振声到两校发表演讲,王陪同前往向与会者介绍二人。这显然是有意让两位“危险激烈分子”登台亮相,为之向学界友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