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迁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当时搬运的图书资料等有上千箱,仅文物一项就有150吨重。加上大西南交通很不便利,运输之困难可想而知。史语所的图书、文物、资料都是无价之宝,如何妥善保管,避免损失,也是一件重要而又难办的事情。
10月份开始搬迁,12月中旬最后一批人员和物资离开龙头村。离开时,有职工52人,眷属82人,标本、仪器及图书文献等965件。至此,史语所的昆明时代也就画上了**。
史语所迁到了李庄镇后,安置于板栗坳的张家大屋。
傅斯年描述当年史语所搬迁工作之艰辛时说:
“前年(按:指1940年)秋冬,奉命迁移。彼时交通无办法,竭尽平生之力而谋之。一面跑警报,一面办这些事,故每日有时走三十里,幸而把研究所搬了。”
同济大学先于中央史语所来到了李庄。李庄的祠堂和庙宇,一时间都被同济大学占满了。
这个原来只有三千人的小镇,现在挤进了一万多外来人员。好在离李庄几公里的板栗坳,有一座李庄望族张家建的大宅,名曰“栗峰山庄”。
这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宅子,由7处自成一体、又彼此相通的四合院组成,整个山庄共计108道门,据说是暗合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之数。
史语所在这里落脚,倒是远离了轰炸也远离了红尘,因为从李庄到板栗坳,要穿过田埂和树林,爬500多级台阶。
史语所的学者们经历了千辛万苦,辗转迁徙半个中国,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看不到弥漫的硝烟,听不见敌机轰炸,可以安心从事学术研究的地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