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欧洲中心论”占统治地位的年代,他的兴趣当然也局限在欧美国家,直到认识了中国留学生——鲁桂珍。
鲁桂珍则出生在南京一个富裕的药商家庭,早年在南京明德学校求学时参加过五四运动,后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在北平协和医院深造过,又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和上海列斯特医学研究所从事生物化学工作。1937年6月,33岁的鲁桂珍登上了前往英国剑桥的轮船,她的指导老师是李约瑟的夫人李大斐博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n
第79章 李约瑟 (第2/2页)
去英国之前,鲁桂珍读过李约瑟这位前辈和同行的一些著作,暗暗猜想他应该是一位白胡须的老先生。没想到,眼前出现的却是一位“头发乌黑的年轻生物化学家,气吁吁地东奔西走,身上穿件被做试验的酸液烂穿了好多孔的普通白色工作服。”
李约瑟对这位中国留学生的印象也不错。用鲁桂珍后来的话说,“不久,在我们和李约瑟之间渐渐产生一种奇异的磁力……他不只一次对我说,天下自有对本国文明之外另一种文明整个儿地‘一见倾心’的事……”
对中国文明“一见倾心”,37岁的李约瑟决心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李约瑟自己发明了各种学习汉语的方法,比如,他把各个韵母一页一页分开,各分四栏,区别四声,再把声母在左边依次排列,编制成单字表,并在各栏内填写上单字和意义,帮助自己记字。
如此刻苦钻研数年,原就掌握英语、德语、法语等语言的李约瑟,逐渐学会了说汉语、阅读中文书籍。他还为自己取了中文名字“李约瑟”,字“丹耀”——“李”姓取自中国道家始祖李耳,“丹耀”的“丹”亦与老子李耳的字“聃”同音。
1942年,随着前一年英美对日本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关键阶段,英国政府决定派科学家和学者前往中国访问,以支援战时的中国。因通晓中文且对东方文明抱有强烈兴趣,李约瑟被选中了,和他一同接受任命的还有牛津大学希腊文E•R•多兹教授。在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下,两人组成“英国文化科学赴华使团”,分别代表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学术院前往中国作报告,以鼓舞中国科学家在艰苦抗战中的战斗精神。
194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