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的体例、辛词的版本选择以及如何系年等等问题,傅斯年都提供过很具体周详的意见。
待这三部书稿完成以后,傅斯年曾写信向香港商务印书馆推荐,不幸在排完版且已付型之后,恰值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以致未能印行。
抗战胜利后,通过胡适的帮助,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将《辛谱》和《诗文钞存》刊行出来,这为后话。
前边说过,北大南迁昆明后,改由傅斯年兼任文科研究所所长。
1939年8月,邓广铭奉傅斯年之召,辗转上海、香港、河内前往昆明。此时陈寅恪已被聘为北大文研所专任导师,在这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邓广铭与陈同住一楼,朝夕相从,“实际上等于做他的助教”。
在昆明的北大文研所期间,傅斯年总是千方百计地,把邓广铭研治宋史的专业思想巩固下来。当时正值《宋会要辑稿》刊行,因价格不菲,邓广铭原本不想买的,傅斯年却非逼着他买下一部,并先由北大文研所垫付书款。
邓广铭晚年回味这段往事,不无感慨地说,他最后选择宋史研究作为终身的学术事业,可以说是傅斯年给逼出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n
第89章 傅斯年与邓广铭(二) (第2/2页)
1940年秋,史语所迁往四川南溪县李庄时,傅斯年要求邓广铭也一同前往,以便利用史语所丰富的图书资料。
到李庄以后,邓广铭的编制仍属北大文研所。从40年底至42年春,他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资助,从事对《宋史》的考订工作。后来发表的《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以及王钦若、刘恕诸传的考证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1941年7月8日,邓广铭在写给傅斯年的信中有言:“已认整理《宋史》为毕生所应从事之大业”,“单论《宋史》各志一百六十二卷,即绝非三二年内之所可理董毕事者,并本纪、列传、世家等计之,势须视为毕生之业矣”“现札记之已经写出者,为《职官志考校》约十万字,《食货志考校》方成四万馀字,全部写完后亦可得十万字左右,预期八月末或可成。其列传部分亦曾写就四五万字。”
可见这时候的邓广铭,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