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种,每十户为一个村,分散开去,这些流民有了这些基本的生活保障后,就很难最去流动,因为这里地广人稀,第一年在没有产出粮食前,安居局的人员每隔三天会送来登记人口的口粮,每人每天小米半斤、红薯二斤、玉米棒子三个,有时也会把红薯换成土豆,直到地里能产出粮食为止。
大多的流民都是应天灾而起,持续的自然灾害,导致大量灾民纷纷逃荒、蜂拥至物产丰饶地区,就是为了能有一口吃食,此地虽然在边关,可是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还有免费的吃喝,谁还要跑路,再说了如果再跑路的话,安居局的人立马会抓捕这些流民,送往更远的乌审沼及木凯卓尔地区,如果没有马匹想要从这些地方逃走是不可能的,抓住后还的驱还。
除非是傻子会再逃走,因为被登记后的流民会被安居局赋予新户籍,这是最重要的身份证明。
自成化七年起,陆续到榆林的流民加起来少说也有百万之众,这些昔日的流民早就成了当地的种粮大户,其子女从军的,进入工矿的,做起买卖的,进学堂读书的,更有把以前老家的族人也搬迁而来。
只因生活在这里几十年中,官府没有一次徭役,比如前几年,在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为治理黄河决堤,地方官府大兴徭役,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
作为现代人可能对徭役不太了解,徭役就是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古代,凡官府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自天顺年起,大明差的徭役极多,其中修建长城,再一次就是前几年的修堵黄河,新开运河,每家每户出一人或是二人,期间给官府做事,没有劳务银,就是白干活,做事干活期间不许回家,还要自带睡席睡被等,官府只负责一日两餐的饭食,有时连基本的饭食也保障不了。不是累死在徭役上,就是累死在路上。明代徭役分为三种,一为里甲役,里甲役即一里的事务,二为均徭,即供官府经常性的差役,三为杂泛,为临时派遣的一切差役。不管是哪一种,让这些生活在底层的百姓而言,榆林平安镇这里就是天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n
第三百九十四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下) (第2/2页)
就如这一次招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