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记得的。
不过他不打算沾这诗名,是因为不想露馅。
并非记得诗词,就能充才子,那是想当然了。
文人聚会,抽韵赋诗,比如说抽到一东,就只能用一东的韵,到时怎么弄?
那不得恰好找到一首这个韵脚,又应景的诗?
哪能次次都这么巧!
万一限字,就是限定几个字为韵呢?这玩意是有讲究平仄的,不是凑够几个字就能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刘瑜是坚决不打算沾这才子的名头,宁可弄个“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也好过被揭穿之后丢脸,因为到了大宋才发现,太容易被揭穿,这风险性太大。
马车到了公事房,便把他们放下,这时门口已候了好些人,纷纷上前来问:“你们去了何处?”、“你们可知道,这王参军却是细作啊!”
连左军巡使都跑过来,毕竟十几人被皇城司查为奸细,并且要拘捕时反抗,被当场格杀,这事实在太大,左军巡使都担心自己的乌纱还能不能戴得稳。
军巡使现时倒不是跟开国年月一样,由武官来充任,而是士子。但下面这些厢虞候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