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谓穷文富武,学武不光是消耗笔墨纸砚那么简单,每日基本操练消耗的体力,让武学生光是在饭量上基本就能一个,穿的衣服容易烂,兵器初期是易损消耗品,后期想要个趁手的好兵器的话,那开销也不是一笔小数。更不用说打熬筋骨需要配的汤药,训练时受伤用的药……林林总总,一般的中等家庭都未必能供得起一个武学生。
然而,只要考上太学,一切开销,国家承担。
大宋是历朝历代以来,官办学校最多的朝代,后世的书院也大多在这个时代建成并名扬天下。尤其是此时的科举和学校并不仅仅局限于八股文和四书五经,官办的除了太学之外,还有宗室专享的宗学,官办的专业学校更是分为武学、律学、医学、算学等几大类,从京城的中央学校,到地方的府学、县学、社学,都有专门的学田负责供给学生开销,从县学开始的秀才除了不用交学费之外,还有每月可领取奖学金的前十名廪生,理论上来说,教育体系自下而上建设的相当完备。
社学启蒙,县学、府学择优,太学和各类专业学校进修专科技能,如此为国育才选材,若是能真正实现各科学校的创办目标,几乎可以取代科举的功能,正如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和中学大学一样,为六部培养专业人才。
可事实上,从开国皇帝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到后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中最重要的内容,其余副科仅供参考之后,学校就成了科举的附庸,一切教学以科举为目标,专科学校就日渐衰败以致消亡。
而公办学校的最大弊端,就是人乱账烂,跟军队里吃空饷一样,方靖远看到早已毕业两年去了殿前司当钧容直的霍九,居然还在武学的花名册上,每年都算上他的人头由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