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问题怎么解决?”。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催眠师的专业性。
另外,请不要相信魔术师的表演——那只是表演。
问:那为什么一些表演性质的群体催眠很容易成功呢?被催眠者会明确表示出自己的确被催眠了,同时讲出被催眠后的感受?
答:这个问题请参考本书《番外篇:关于梦和催眠》一文。
问:催眠存在深浅之分吗?
答:存在。深度催眠相对来说需要足够的强化暗示,从而达到让被催眠者放弃更多主导意识的目的,并借此打开潜意识及记忆深层。不过,通常不需要进行深催眠,因为那既麻烦又困难,还需要几倍于一般催眠的时间——这里的准备时间是指:通过同被催眠者的接触、交谈等来消除其警戒心理,获取更多的信任。
问:自我催眠存在吗?
答:自我催眠实际上算是自我暗示,并不完全属于自我催眠,暗示和催眠还是有差异的。
问:催眠不是暗示吗?
答:不是。催眠是结果,暗示是手段。
问:自我催眠可以到达深层催眠的程度吗?
答:做不到,因为催眠者在进行主导意识的同时,无法做到放弃意识。
问:以催眠为目的的暗示只在专业领域有应用吧?
答:正相反,很常见。例如在电视广告中,你会看到美女或帅哥使用某种商品,并且展示“使用后”看上去多么动人,多么美丽,这就是催眠性质的暗示。假如你真的使用某产品,就会向她/他那样光彩动人吗?不,那只是商家在给你施加暗示罢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但你必须承认,这对有些人的确有效。他们会从看到广告开始就进入到被催眠状态,直到买下该商品、使用一段时间后恍然大悟为止。不过,如果下次有更漂亮的美女或帅哥来做新品广告,他们依旧会乐此不疲地继续被催眠……这种例子多到举不胜举,极为普遍。
问:那么,除商业行为之外呢?催眠暗示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吗?
答:一样,极为常见。比方说在工作的时候,我们对上司或下属提出某种建议,真正能打动人的建议一定是描绘出未来蓝图的——以还未发生的假设前景使得对方来接受这种建议。我们通常都会不知不觉去接受这种假设的未来,并且以此来作为落实现在的依据。但是,那个未来在当下并不存在,也不属于必然因果关系,对不对?所以,它只是一种以催眠为目的的暗示。这种暗示在我们生活中太常见了,所以很难被意识到其实这就是催眠暗示。当然,它的成功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