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石刻和铜器。
瓷墩,可以简略地表述为瓷制的凳子,为古人的起居用具,又名凉凳。
由于它多为鼓形,也有鼓凳和瓷鼓之称。
现在我们在古装影视片里可得一见,一般是位于大家小姐的身下,精致而又典雅。
若是出现在皇宫之中,其品相则更是精妙独到。
瓷墩是我国人在实际生活中,根据需要而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器物。
最初人们的生活中,并没有凳和椅这种用具,而是以地为席,最多是垫些蒲草、加块兽皮之类。
后来,也许是为了把脊梁骨挺得更直一些,倔强的人们便用泥巴塑成凳状,以火烧炼,从而成就了瓷墩。
再绘上些情趣图案,便使之实用与观赏两者兼得。
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力争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
即使是坐着,也是从地到凳,从凳到椅,从椅到沙发,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趋周到。
考古发掘发现了宋代绿釉鼓型墩的残片,装饰有鼓钉,颜色鲜明,证明了宋代时瓷鼓墩的存在。
据说早在隋朝,就已经有了瓷墩,名为青釉小瓷墩。
那应该是公元600年前后的事,与今天隔得属实够远。
如此演进至宋、元两朝,瓷墩的花色品种逐渐增多。
到明朝嘉庆、万历年间,已是瓷墩的繁盛期,无论款型还是装饰,均已达到一定高度。
而清朝时期,则又将其继续推进,造就了瓷墩虽后的一个辉煌高峰。
明清两代的瓷墩有一个显著区别,明代墩面普遍隆起,而清代多系平面。
这区别来得有点突兀,下知隆起的墩面坐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