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国最早的彩陶源于大地湾文化,其色彩是偏暗的红彩;
之后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主要以黑彩为主,并有少量的白彩;
半山与马厂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棕色复合彩。
在有些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些矿物颜料。
经过多年的综合研究,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学术界对多种颜料的矿物成分和着色剂,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彩陶之所以斑斓绚丽的原理。
彩陶是先绘彩后烧制,因此,所选矿物颜色必须要耐高温,在高温下显色却不分解,仍能保持原有颜色。
早在数万年以前,人类就已发现并开始利用大自然的赏赐。
山顶洞人在死者身上,布撒红色的赤铁矿粉粒,用矿粉染红各类装饰品;
大地湾二期的房址中,发现有当时的人们在居住面铺,撒的一层红色赤铁矿粉。
由此可见,人类对矿物颜料的认识及使用,经历了数万年的历程,红色早巳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色彩。
所以,就自自然然的出现了红彩。
将大地湾一期陶钵,以及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陶壶上的红彩取样,经检验测定,其显色元素为铁,显色物相为氧化铁。
出土的矿物颜料是赤铁矿的风化物赭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铁。
有的地方,还使用含铁量很高的红黏土,作为红色颜料。
赤铁矿在自然界较为多见,容易获取,所以红彩成了人们早期彩绘的主要选择。
他们用红色表达着自己的激情,又用红色象征着对幸福的企盼。
除了红彩之外,在远古时期,使用最多的应该是黑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