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花缸”还于1984年获轻工部,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奖。
追溯界首彩陶的装饰手法演变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即界首彩陶的初始时期。
严格地说,这时的陶器不能称为彩陶,而只能叫做素烧陶。
由于缺乏生产工具,先民们只能用聪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揉泥作料,盘泥造型,用柴草低温烧制出没有釉彩的素烧陶;
用泥条盘筑而成的陶器,自然而成的条纹便成为独具美感的装饰纹样。
第二时期,即界首彩陶的刻花期。
此时,先民们已经开始使用陶轮,借用双脚的外力使陶轮匀速转动,置泥于轮上,双手巧妙用力,拉出造型千变万化的陶胎;
晾干后,施白土于胎面,再晾至半干,以铁签或竹签刻画花鸟鱼虫于胎面,再施铅土诸釉。
晾干并置于窑内,柴火烧至三四天,即得晶莹三彩彩陶。
其刻画内容,多为自然界之花鸟。
又因其坛罐颈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为主题的二方连续图案,故称之为刻花陶;
陶胎窑烧后呈赭红色,配饰翠绿和土黄釉色,自然形成三彩釉,二者合一即为三彩刻花陶。
第三时期,界首彩陶刻画期。
从第二时期始经过数百年的实践,陶器艺人们逐渐丰富了彩陶的刻划题材。
除花鸟鱼虫外,诸如《破洪州》、《战秦琼》、《铡美案》等等传统戏剧场景也“搬”上了陶坛;
在表现技法上,运用了剔、刻、刮等手法,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刻划主题更加鲜明。
这一时期的彩陶装饰技法,一直沿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