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而是开始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在看到学生们面临选择和压力时,会主动给予支持和疏导。
或许是因为在内心深处,她仍对陈越心存歉疚,以及一份未曾兑现的责任感。而这种情感,她悄悄转移到了她的下一届学生身上。
学生蔡浩然在多年后的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
“当我在自己人生的岔路口上犹豫不决,或是我屡次考试发挥不佳、陷入低谷、心情沮丧时,李老师总是及时地疏导我、激励我。下了晚自习,她会推着她的自行车,听我的困惑和迷茫,并给出许多建设X的意见。
李老师总能让我有新的感悟,让我坚定不移地往上爬。最后,正是她的帮助,让我在化竞中坚持了下来,在全国决赛获得银牌,为这段竞赛时光画上句号。她不仅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人生中的一道照亮前方的光。”
李旻读到学生们毕业后写下的文字时,心里多少感到些许慰藉。她知道自己没有办法弥补当年与陈越之间的遗憾,但自己的努力终归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学生。
许多个夜晚,李旻独自坐在书房里,备课或批改作业时,脑海中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陈越的模样。有时,她会点开微信,打开陈越的朋友圈,看他发布的动态。
他已经完全蜕变,攀岩的照片中,他身材JiNg壮,手臂结实,面带微笑;科研成果的分享中,他站在学术讲台上,眉眼间多了沉稳;甚至连他的新作歌曲,也展现了他的才华横溢与多面X。
有一次,她看到陈越分享了一首新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