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分歧,还在东北及中国国内特权问题上,中日频繁爆发冲突。随着时间步入了1918年,中日两国矛盾又有爆发的趋势。导火索就是1914年底中日山东冲突之后签订的《中日停战协议》。
根据《中日停战协议》,新生的中华民国承认日本在华特权,承认庚子赔款,只是庚子赔款将延迟三年,于1918年初按照6%的利息全额移交三年需支付之数额。
当时李汉之所以默许外交部在这份屈辱协议上签字,主要还是因为民国当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虽然在山东击败了日本,但是并没有与日本打一场全面战争的实力。而且欧战在即,国内也尚未实现统一,南方割据势力众多等等。于是才有了当时的签字。
只是时局瞬息万变,短短三年的时间,民国在远东正面击败了俄国数十万军队。工业上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所有投资悉数到位,除了造船业远远不可敌外,中国已经建设拥有了一份不差于日本多少的军事重工业。经济上,在过去的三年多的欧战中,民国持续从欧美分享到了超过15亿华元的战争收益,虽然看上去比日本的23日日元要差不少,但如果算上战前中国投资的一些美国公司的股票,加上发现的一些美元假钞跟走私的毒品等,收益可能还要再翻一倍有余,已经超过了日本。
正是依托于这种收益,民国才能快速的组建起一支规模庞大的军事武装力量,并且跟日本叫板。
当时间走到1917年底,《中日停战协议》规定的中方将向日本支付庚子赔款的时候。国内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抗议政府接受日本无理要求,并要求政府拒绝继续庚子赔款。更有激进者向政府书写了血书,要求发兵收复辽东及台湾。
游行示威给了李汉当局很好的借口,他当下便令外交部以‘民生沸腾,若妥协恐激起民变及排日之风为借口’,向日本政府转达‘合理要求’,要求暂缓移交庚子赔款。这摆明了就是不愿意继续支付庚子赔款,日本方面自然不会同意。从时间步入18年至今的快半年时间里,两国都是在磨嘴皮子中渡过的。
双方都不愿意妥协,民国知道一旦妥协,将损失国民的信任,损失这个新崛起的国家的自信心,而且还有数千万的巨额赔款。日本更加不可能妥协,因为妥协只是第一步。一旦在这里让步了,更远的日本在华租界、在华特权、不平等协议、辽东半岛跟台湾占领地都将暴露在中日两国之间。
只是不妥协,那就意味着战争。
是的,一场新生中华民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或将爆发。只是两国都在尽量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