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医案是从“药治“到“心治“的跨越。
如果是方言遇到这种情况,他肯定首先选择用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等药物。
而这位老前辈,是直接通过行为干预,也就是打牌转来移患者的注意力,用于替代药物。
这听起来多少有点“认知行为疗法“的意思在里面了。
传统中医注重“内调“,此两个医案却强调“外导“。
看情况应该是六七十年前的民国时期。
案例一通过外部环境重构改变气机运行,案例二通过环境温度调控打破病机平衡。
清代以前医籍中,非药物疗法占比不足5,此两案在世纪初的时候,可以说就开创“环境医学“先河。
只不过一直都埋藏在戚勇的书房里,没有得见天日。
这种看似“非常规疗法“其实仔细想来,也并非离经叛道。
而是中医“三因制宜“思想的极致体现,也就是当常规疗法失效时,通过改变“时、地、人“的关系网络来重建健康平衡。
华夏历来是不缺少这种人才的,只不过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或者流传下来也没有发扬光大,反倒是被国外的那帮人拿到后,反过来用出了花儿来。
然后这些东西就成了人家的首创。
方言看到这里,就打算整理一下外公何休留下来的这些何家历代的医案,到时候再出一套书,把这些东西都出版出来,让更多人学习到。
反正到了学校里过后,认识的同学就多了,王玉川教授之前就害怕他们基础知识已经学完的人没事儿做,这些下正好给他们找点事儿做。
顺便也能笼络一帮人。
之前老爷子们都说过嘛,中医还就得抱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