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包拯等谏官极力反对,在经历几日的唇枪舌剑之后,还是晏殊出面以勿要影响对苏锦的任命为劝说的理由,平息了包拯等人的愤怒。
为求的平衡,赵祯将包拯任命外开封府尹,接替张尧佐之职位,同时保留御史中丞之职;包拯处于义愤坚辞不就,苏锦百般劝说,包拯才同意担任此职,削弱张尧佐的权力。
对苏锦的任命还不止这些,除了枢密使这一要职之外,晏殊名誉上兼任三司使之职,但在朝廷上公开表示精力不济,三司职权交予三司副使苏锦全权代理,鉴于苏锦在大宋财政税收上的贡献及手段,赵祯也很乐意让苏锦接受财政,尽快从战后的萧条中恢复过来。
苏锦明白,此刻的当务之急应当由军事转移到生产恢复缓解财务上来,兼并了大片辽国土地和人口,同时也带来极大的负担,近两千万人口的增加,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而且这两千万原辽国的百姓都处在流离颠沛之中。
上京道和东京道的大部分城池都被焚毁,现在他们已经属于大宋,这些地方都需要重建。
所有的一切归结到一件事上,那便是财政的创收;除了积极推行发改司的垦田自留政策之外,还需要更多的来钱的门路。
再将发改司放手给李重之后,李重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在拮据的资金和大批的项目之中做出权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为了缓解这所有的矛盾和压力,苏锦决定忍痛割爱,将海外贸易这块大蛋糕奉献出来,收归国有。
在苏记开通海外贸易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大宋各大商家也都盯上了这块蛋糕,战争期间,苏记只来得及再派船队出航一次,还没归航的时候,各大商家已经集结了数百条船只准备跟随苏记的船队第三次出航远洋了。
苏锦再次提出设立市舶司统一管理海外贸易之事,这回赵祯欣然同意,他早已知道苏记已经开通了航道,张尧佐等人早就上书说要收回远洋贸易的权利,但赵祯怕苏锦多心一只没有同意,此刻苏锦主动提出此事,赵祯也感到很意外也有些感动,一直以来,苏锦在他的印象中是个有本事的能吏,但苏锦的敛财也是出了名的,打着朝廷的旗号也赚了不少钱,赵祯也是变着法子的从苏锦的腰包抠钱出来,西北四路一毛不拔任由苏锦自生自灭便是其中的一招。
但这时候的苏锦给他的印象已经转变了许多,自打苏锦甘愿冒险带二十万人马奔袭辽国腹地的那一刻起,赵祯便对苏锦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不仅是个能吏,不仅是个爱钱的家伙,在大义上也是个立得住的人,这回主动谈及将海外贸易收归国有,更是让赵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