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事实说明,皇族两百多年的为所欲为,积累了太多的愤怒。他们已经完全站到了普通民众的对立面,不得不以自己这一代的鲜血和生命为代价,为自己,也为以前数十代的“幸福生活”付账,就像以前每一个王朝末期一样。不要忘了,朱元璋正是打着“打倒元朝特权阶级”的大旗建立了明朝,明王朝这座大厦建立的地基也正是元王朝巨室、权贵、官宦之家的累累尸骨。
末代帝王的命运曲线
如果把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的命运做成一张图表,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明显的下滑曲线,虽然偶有波动,但基本上是越来越惨。
秦代以前,亡国之君虽然失去了国家,但不会失去尊严。商汤俘获史上第一个亡国之君夏桀之后,将他流放于南巢。在流放地,夏桀身边还有几个侍臣陪伴,基本上保持了贵族的生活待遇。和夏桀比起来,商纣王性格比较刚烈,于鹿台之上自焚而死。如果不死,他的下场和夏桀应该一样,止于被流放而已。周武王叹息之余,将纣王的两个儿子武庚、禄父封为诸侯,让他们分邦建国。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虽战乱重重,不断有诸侯被灭国,但是胜利者对亡国之君一般都是以礼相待的。就拿著名的吴越恩仇来说,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吴国之后,并没有想杀掉夫差。他的计划是迁夫差于越国东部边陲,封他一百户以养老。倒是夫差自己羞愧难当,自杀而死。
之所以如此优待,是贵族政治的风度使然。在秦始皇以前,中国社会一直是贵族社会,“礼”是政治的最高原则。对贵族来说,胜利是重要的,风度更为重要。考察世界历史,欧洲人也是这样做的。欧洲政治中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做过国王的人即使被从王位上拉下来,也会受到必要的礼遇。
虽然秦始皇的后代基本上都被杀光了,但秦代之后,善待亡国之君的政治传统又一度恢复。比如汉朝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下场就比较有面子。曹丕称帝之时,识时务的刘协亲自“劝进”,明智地配合曹丕完成所谓“禅让”仪式,让曹丕避免了篡位的恶名,顺利当了皇帝。过后,刘协被封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仍然可以用汉天子礼乐,甚至行汉正朔。刘协太太平平地当了十四年山阳公后,得以善终,终年五十四岁。死后,他不但被谥“孝献皇帝”,还被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在他身后,他的儿孙刘康等人相继继位,山阳国存在八十九年,直到永嘉年间被少数民族所灭。对一位亡国之君来说,刘协可谓功德圆满,幸运得空前绝后。蜀国末主刘禅和吴国末代君主孙皓的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