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皇帝的素质直接决定政权的品质。永历朝廷才运转了几个月,历朝历代的各种弊政类型几乎都全了。
首先是太后干政。皇帝的优秀品质中,为人称道的第一条就是“极孝”。在登基以前,他的大小事情都是太妃做主的。做了皇帝以后,他还是习惯性地对太后所有想法“无不秉承”。而太后也乐于替儿子操心。问题是,虽然太后“习文墨,晓事机,剖决诸务能晰情理”,在女流当中算是个出类拔萃的,但她毕竟自幼不出家门,见闻有限。谈到政治,那更是知识不足,见识不高。她判断一个人的忠奸,只凭自己的情绪和感觉——如果谁在她面前痛哭流涕、捶胸顿足地陈述他对大明的热爱,就很容易赚得太后也陪着流下眼泪。许多钻营之人知道了这个窍门,便花重金贿赂太后身边的宫女太监,见上太后一面,痛哭一场,往往就能连升几级。时间一长,这“眼泪升官法”竟成了朝野皆知的一个笑话。
其次是太监专权。虽然朝廷名义上的首席大臣是瞿式耜,然而不久人们就发现,朝中有一个比瞿式耜更有权力的“隐形宰相”——太监王坤。
王坤是前朝的老秉笔太监,谙熟前朝典故、政务流程。在永历朝的建立过程中,许多宫中规矩都是由王坤一手建立起来的。刚在桂林安顿下来时,朱由榔曾经勉强振作过一个月,每天硬着头皮读几十道冗长难懂的奏折,口授自己的处理意见,再送到瞿式耜那里,请他把关。然后还要接见一个又一个大臣,听他们用各种奇怪的方言,讲自己完全不懂的各种政务,他还要像模像样地发表点什么“重要意见”。他原本不是精力充沛之人,每天都熬得头昏眼花、精疲力竭。新鲜劲儿一过,从小到大没吃过一天苦的他实在扛不住了,倦勤之际,秉笔太监王坤就渐渐掌握了大权。秉笔太监的责任是皇帝的秘书,按惯例,对大臣们的请示事项,都要由朱由榔口授,由王坤记录,传达给臣下。朱由榔一天比一天懒于读奏疏,越来越多地让王坤先读了之后直接草拟意见,他看一遍就发出。这种情况下,王坤的建议差不多就成了决策。或者说,王坤就成了事实上的皇帝。
按理说,朱由榔要推卸政务,他首先应该推卸给首席大学士——资深大臣瞿式耜。但是他太好面子,不想让瞿式耜知道自己的懒惰和卸责。从接触的第一天起,他就有点畏惧瞿式耜。这位干瘦精悍、目光明亮的大臣,从头到脚都透露着一股严厉,让朱由榔感觉不舒服。每次和瞿式耜在一起,他都感觉像小时候和那位启蒙教师在一起一样局促。每次进宫,瞿式耜都会滔滔不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