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通济渠用时更短,这段千余里长、四十步宽的河道,仅用了一百七十一天!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杨广的峻急严厉之下,大臣会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完成任务。为了获得皇帝的嘉奖,营建东都工程负责人把民工分为三班,昼夜不停。修治运河督工更急,男人在工地上干活儿,女人也被征发来负责伙食。本来政府规定每人每年参加劳役最多一次,时间最长不超过一个月,然而大臣早已经开始一年两次,甚至三次地征发民工。严格的工期要求,以打骂为主要手段的严厉监工,长时间、超负荷的劳动,恶劣的伙食,加上医疗、劳保设施的缺乏,已经导致大批民工生病甚至死亡。《隋书·食货志》所载,“僵仆而毙者十四五”、“死者十五六”当然是夸大其词,但相当高的死亡率是不可避免的。
在锦衣玉食中成长起来的人观察世界的角度是有盲点的。在酝酿规划时,杨广考虑了财政平衡、物资储备、技术难题,却独独没有考虑那些提供劳役的底层民众的承受能力。从出生开始,杨广视力所及,都是奇珍异宝、雕门绣户;所交游的对象,都是王公贵族、名爵显宦;所关心的事情,都是军国大事、人事升迁。他的生活圈子从来没有踏出过贵族圈一步。仅仅是在打猎途中,他远远望见过普通民众居住的低矮草屋,却从来没有产生过进去看一看的兴趣。在众人呵护中成长起来的人心中往往过多地装着自我,给其他人留下的位置太少。那些肮脏、“愚蠢”的底层人,在杨广眼里和他们这些贵族根本不是同一类物种,他们存在的意义仅仅是给他们提供粮食、布帛和劳动力。他认为免除这些民工家庭的国家租税,就已经是浩荡的皇恩。面对大臣奏报上来的民工死亡率过高的奏折,杨广只是用眼角淡淡一扫,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每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帝王的丰功伟绩都是建立在平民百姓的巨大付出上,历史就是这样写成的。
十七
幸运之神并没有被他那风驰电掣般的进取速度甩下,到现在为止,仍然忠心耿耿地跟在他的身边。自古及今,没有哪个帝王的事业进展得如他那样顺风顺水。从继位起,大隋天下连年丰收,诸项大工程都进展神速,隋帝国在杨广的领导下“凯歌行进”,皇帝的废寝忘食、百官的辛勤工作与老百姓的巨大付出见到了效果。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他迎来了硕果累累的收获之年,刚刚年届四十的皇帝喜事连连,春风得意:据刘善龄《细说隋炀帝》载,这一年,一座崭新的都城奇迹般地耸立于中原,这个新城周长六十里,规划大气,雄伟壮观。宫城内殿阁高耸,金碧辉煌;洛阳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