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非周瑜莫属:功劳最大,当初孙策创业,主要兵力就是由他提供;威信最高,是首席将领,战功卓著;实力最强,此番随身就带回一支精锐兵马,作为稳定政权局势的坚强后盾;身份关系最特殊,十年前就与孙策亲如兄弟,孙权的母亲将他当作亲生儿子,小他七岁的孙权也将他视为兄长。
周瑜这样毕恭毕敬一带头,孙吴朝堂之上,那种君不君臣不臣、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很快消失干净。孙权高坐在上,威严庄重,发号施令,像模像样地当起君主来。抵抗黄祖,解决山越,一切有序进行。主心骨立起来了,人心安定了,危机也就自然消除了。这算不算周瑜深明大义的证据?当然算。
最后说第三个大,大度。周瑜的性格度量,《周瑜传》也有记载:“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唯与程普不睦。”性格度量恢宏开朗,大体上说很得人心,只是与程普关系不和睦。《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眼很小,难以与人相处,就是从他与程普关系不好这一句生发出来的。那么他与程普关系不好,又是为何呢?
孙吴的将领群体,按年资分为三期:孙坚时加入的,可以称为黄埔一期,孙策时加入的是二期,孙权时加入的是三期。周瑜是二期的佼佼者,而程普则是一期的老资格。关于两人的矛盾,《孙皎传》中也有档案:“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赤壁大战,孙权出兵三万,分为左、右部分,任命周瑜、程普分别担任主将;虽然全军的指挥权属于周瑜,但是程普认为自己资格比周瑜老,职务又是平级,就与周瑜闹矛盾,闹意气,差点坏了国家抗御强敌的大事,造成严重后果。
周瑜又是如何对待程普的呢?《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说:“普颇以年长,数凌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程普仗恃年纪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总是放下身段容忍对方,始终不与之计较。程普后来认识到自己不对,对周瑜敬重佩服之至,告诉别人说:“我与周公瑾交往呀,就好像饮用醇厚的醪糟酒,不知不觉自己就被他感化醉倒了!”那时候,还没有经过蒸馏的高度数白酒,人们饮用的是米酒。米酒连带米糟,叫做“醪”,又称“浊酒”,酒味更醇厚。去除了米糟,则称清酒。
将上面的档案对照起来看,就真相大白了。原来周瑜和程普不和睦,只是出现在赤壁大战的短时间内,后来就完全化解了。而且起因在程普,与周瑜无关。周瑜气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