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路。这种相互鼓励上进,彼此欣赏推举,毫不相互嫉妒的品格光辉,正是孙吴前期兴旺发达的关键性因素,更是值得我们效法的好榜样。世间上有好多事情,都是因为相互嫉妒,大搞窝里斗,最后弄成一团糟,既损人也不利己,令人感慨啊!
吕蒙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史书记载,他在发愤读书之后不久,就做出了一件后来影响淮南战局的项目策划。什么项目呢?就是建立濡须水口的军事壁垒,当时叫做濡须坞。那濡须水,是长江北岸的一条支流,北通巢湖,南通长江,在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是裕溪河的北段。建安十七年(212)冬天,曹操出动十多万大军,号称四十万,准备取道濡须水,南下长江进攻孙吴,想要洗雪赤壁败逃之耻。孙权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研究对敌策略。一些有勇无谋的将领认为:赤壁之战我方把曹操大军杀得落荒而逃,足见长江之上,我方水军所向无敌;所以我们尽可以等曹操水军进入长江,便可在长江之上一战而歼之。
但是,吕蒙的意见完全不同。在他看来,用兵之道,贵在变化,不可能一成不变。现今强敌卷土重来,对于长江水战必定会有充分的准备。任随对方进入长江,正是对方求之不得的事。所以最好的应对办法,是抢先在濡须水进入长江的水口处,沿着两岸建造坚固的壁垒,将这条战略通道,牢固控制在我方手中,阻止对方的水军进入长江。时间一久,对方军心沮丧,必定会撤兵退走。
孙权听了心想:这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明之见,也不枉我对他在读书上的一番关心培养了。于是,立即按照吕蒙的方案,配备了一批精兵强将,在濡须水口的两岸,修筑半月形的坚固壁垒,取名为“濡须坞”。坞者,即军事壁垒之意也。
第二年的正月,曹操的大军抵达巢湖,在巢湖的北岸安营下寨。孙权出动七万大军迎战,以水军列阵南岸,封锁了濡须水;另外以精锐步兵,分里外两重防线,固守濡须坞。部署完毕,孙权持重不战。相持一月有余,曹操在水陆两处皆未得手,眼看军粮将尽,不免有退军之意。
就在这时,孙权派人送来书信一封。据《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记载,书信中有信纸两张:第一张上是八个字:“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春天的水大了,您应当赶快走了。第二张上也是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你老前辈不死,我就得不到安宁。曹操看后哈哈大笑,对部下说:“孙权小儿没有说假话。”于是传令撤军。此时的孙权,依然严阵以待,并不出击。曹操远远看到,对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