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的行为,所以优秀将领又必须协调人际关系。在古代,集中记载政治风云和人际关系的教科书,首先就是史书。《史记》《汉书》也在曹丕阅读的书目中,刘备为刘禅开列的首选书也是《汉书》。真是应了那句话:英雄所见略同。
玄机之四,书要怎么读?你会说,这个问题太小儿科,谁不会读书啊!其实不然,读书方法不是小儿科,而是涉及教育体制的大问题。我们常说应试教育,其实搞应试教育的老祖宗,就是孙权和吕蒙出生的东汉。东汉的人才选拔,以儒经考试为中心,孝廉、茂才为主要科目。孝廉由各郡行政长官,按照每二十万人口举一人的比例进行,以品德的孝顺廉洁为标准。茂才由每州的行政长官每年举荐一人,以才能突出为标准。东汉全国在册人口将近五千万,按照上述比例计算,每年推选孝廉在二百五十人左右。而全国十三州,每年推选的茂才总数不过十三人。所以人才选拔,以孝廉为主体。入选的孝廉,要到京城洛阳参加考试,合格就能当官。考试考什么?考的是儒家经典。从众多儒经中,任意抽取一段,要求考生进行阐释和发挥。如果对儒经不能读得滚瓜烂熟,就会交白卷。于是,把儒家经典熟读精读,就成为读书人必须听从的指挥棒。读得熟,读得精,才能应付考试,才能当官发财。至于这些知识对素质的提高,对能力的培养有没有用,那就不管了。这样的教育体制,不正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吗?
明白了以上时代背景,再来看孙权在读书方法上的指点,玄机就容易破解了。他不要吕蒙熟读儒经,就是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什么是新路?根据本职工作的实际需要,广泛涉猎史书,了解历史大事,开阔眼界增长智慧就是新路。涉猎虽然广泛,了解却有重点,这是高效率的实用性读书方法;围绕的中心是开启眼界增长智慧,这更是突破应试教育体制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了。
走新路的还有诸葛亮。上面说他在荆州与石韬、徐庶、孟建一起游学。三人读书“务于精熟”,还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唯有他读书是“观其大略”,即只选读有用的精华,与孙权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又应了那句话:英雄所见略同。
孔明日后的隆中对策,展现出非凡的大局观,赤壁之战时,又提出联吴抗曹的大谋略,都得益于这种素质和能力的教育。现今吕蒙受到孙权如此的勉励和督促,他收到的效果究竟如何呢?
吕蒙收到的效果究竟如何,鲁肃的亲身感受就能说明问题。这个故事也记载在《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
那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