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时,却遭到吴军猛烈阻击。为了保护后方的通道,蜀军被迫在沿江一线,修建了几十处连片的军事营寨,不断留下相当可观的兵力进行守卫,形成了《三国志》卷二《文帝纪》所说“树栅连营七百余里”的不利态势。
陆逊果断放弃夷陵,一面强力阻击敌军,一面率领主力转移下游,在一处他早已选定的决战之地,站住脚不走了。这一决战之地,就是后来著名的猇亭。所谓的亭,是当时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陆逊为何要将这夷陵县下属的一个小小猇亭,选定为决战之地呢?玄机在何处?“三国探客”告诉你。
打赢战争,必须熟悉地理;所以讲述战争,也必须紧扣地理,否则很难点中要害。在讲周瑜的时候,笔者已经揭示了赤壁在地理上的种种玄机,现在来说猇亭。猇亭古战场,在今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长江北岸的虎牙山上,距离三峡东口大约六十到七十华里。据我多次实地考察,发现此处的地形地貌非常之独特,与上游的江段非常不同,确实有玄机,而且是大有玄机。
玄机,藏在江岸之上。此处两岸都有连片的险峰山岚。北岸的虎牙山,与南岸的荆门山,形成隔江对峙的险要形势。特别是北岸的虎牙山一带,岗峦起伏,沟壑纵横,大部队在此难以迅速行动和疏散,如果在此连片安营扎寨,将有遭遇火攻的巨大隐患。
玄机,更藏在江岸之下。此处的江岸,都是陡峭坚硬的山岩,与上游江段平缓柔软的沙滩江岸,形成鲜明对比。乘船从江面上观察,北岸虎牙山的巨大整体山岩,如同墙壁直下江流,相对高度在一百米左右,沿江绵延大约有三华里之遥。山岩呈棕红色,间杂有白色斑纹,如同老虎的牙齿,故而得名。另外,此处的江面宽度,急剧收窄至七百米左右,只有上游江面最宽处的二分之一。所以现今宜昌市的长江公路大桥,就选在这里架设。由于江面急剧收窄,导致此处的江流湍急汹涌。而以往的虎牙山下,还有与江岸岩石同一地质结构的大片礁石群,形成千年险滩,名为虎牙滩,不仅水流湍急,而且暗礁丛生,对往来舟船构成极大威胁。郦道元的《水经注》就说:“江水,又东径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虎牙在北,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上个世纪,国家整治长江航道,虎牙滩的礁石群被爆破清除,航道的安全才得以保证。由于江岸高峻陡峭,江流又湍急汹涌,暗礁密布,船上的人难以停靠登岸,而岸上的人们也不能顺利下行到江边上船。笔者在实地考察中,曾经沿着陡峭的人工梯级,小心翼翼从岸上下行到水面乘坐摩托艇,发现自己的脚,几乎要触碰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