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江东。既然脱离不了江东,从整个家族和自己的发展前途考虑,除了继续为孙吴政权效力,没有其他的选择。因此,他带领手下兵马,前往新的江防要塞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驻守,以便将武昌的大营腾出来,交给新来的长官诸葛恪。而陆抗的节操究竟如何,从驻地交换的行动中就能清晰地展现出来。
新来的诸葛恪,是诸葛亮大哥诸葛瑾的长子,新生代将领中最受孙权青睐的风头人物。他人很聪慧,特别是玩脑筋急转弯,反应极快。《三国志》卷六十四《诸葛恪传》中记载,孙权大宴群臣,酒酣耳热之际,令人牵进一头驴,驴头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诸葛子瑜”四个字,众人一见,不禁大笑。原来,诸葛瑾字子瑜,他是长条脸,很像驴。好开玩笑的孙权,就拿忠厚的他来取乐。在座的诸葛恪,立刻拿笔上前,加上“之驴”二字,变成“诸葛子瑜之驴”了。众人莫不佩服,孙权马上把驴赏给诸葛恪。但是他又骄傲自满,当初陆逊就因此对他有看法。现今孙权提拔他为大将军,兼任荆州牧,接替陆逊镇守武昌。对于这位过去与父亲不和睦,现今又来占据父亲老地盘的同辈,陆抗会如何对待呢?
《三国志》卷五十八《陆抗传》记载,陆抗临走之前,下令将武昌大营的城池、营垒、围墙、房屋,全部修缮一新;营地周围的园林,包括桑树、果树等,全部保持完好不准砍伐;整个大营,如同全新建成的一般。但是,诸葛恪在柴桑留下的营地,却是一片脏乱差,到处破破烂烂。诸葛恪进驻武昌大营后,看到陆抗给自己留下的,与自己留给陆抗的截然不同,这位平常自视甚高的风头人物,史书说是“深以为惭”,也就是自感惭愧得很。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诸葛恪和陆抗身上,得到了准确的验证。七年之后,做事依旧粗疏轻率的诸葛恪,被政敌杀死在皇宫的酒宴上。而做事更加细致踏实的陆抗,却在十年之后,开始镇守孙吴西部,逐渐成为支撑国家危难局面的栋梁。那么陆抗充分发挥国家栋梁作用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呢?
标志性事件,就是充分展示他军事才能的“西陵之战”。
要弄清楚“西陵之战”,先必须对陆抗当时的军事职务了解清楚。《三国志》卷五十八《陆抗传》记载:“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假节。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孙皓即位以后,陆抗升任镇军大将军,给予“假节”的威权。建衡二年(270),孙皓又任命陆抗担任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把治所放在乐乡。你就会问了:陆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