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朱然要自称“然”,以表示谦虚;称呼对方则要称字,比如称朱然要叫“义封”,以表示尊敬。总结起来,措辞包括籍贯、姓氏、名字、敬语和问候语共计五项,其中的籍贯一项,可以根据对方对自己的熟悉程度而增减变化,其余四项则必须具备,所以十四枚的措辞大同而小异。
体形壮实的这一种,叫做“谒”或“版谒”,共出土三枚。也用本色木料制成,长度也是一尺,但是宽度和厚度都超过了名刺。正面顶端中央书写“谒”字,然后在右侧边缘,用小一点的字体,直行书写同样字体的礼节性措辞。图2这一枚是:假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杨朱然再拜。
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朱然临终前,担任的职务正是右军师、左大司马,被封为当阳侯,与此处的措辞完全吻合。开头的“假”字,出土时完全腐蚀缺损,但是《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记载,孙权曾经“假然节”,即给予朱然一柄节旄。所谓“假节”,是当时军事上一种专门名号。“假”的意思是给予,“节”是用竹竿与牦牛尾做成,作为君主所赐威权的凭证。享有这一名号者,有权诛杀违反军法的普通将士。据《三国志》记载,陆逊、陆抗父子,都曾拥有“假节”的名号。比照陆氏父子,这版谒上缺损的第一个字,可以肯定是“假”字。
图2 版谒模型图
大体说来,名刺应当用于一般性的社交场合,而版谒则用在比较正式的官方场合。
不要看这些名片的老祖宗原生态十足,文化价值却很高,堪称朱然家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因为有了它们,有关专家才能够将墓主确凿无误地锁定为朱然;因为有了它们,我们也才能够穿越时空,直接感知一千七百年前三国历史文化的动人风韵。在当时,与名刺、版谒相关的有趣故事很多。比如《三国志》卷十《荀彧传》裴松之注引《祢衡传》记载,那位恃才傲物的老愤青祢衡,漫游到东汉朝廷所在的许县,自己书写了一枚名刺,揣在怀里想去访问社会名流。谁知走了一圈,他一个都看不上眼,最后名刺上的字迹都褪了色看不清了,也没能递送出去:“衡尝书一刺怀之,字漫灭无所适。”还有《三国志》卷九《夏侯渊传》裴松之注引《世语》记载,夏侯渊七岁的儿子夏侯荣,记忆力相当惊人,曹丕曾经在一次大会上,让他先看一遍在座上百位宾客的奏刺,然后逐一测试,他能够将每个人的姓氏、名字、籍贯全部准确无误地说出来:“宾客百余人,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世所谓爵里刺也。客示之,一寓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