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是自己非常熟悉的神灵,来帮助自己解除现实的苦难了,所以就积极跟进,参与进来。
关羽的历史真身,经过完美化、帝王化和神灵化这三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最后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呢?这一结果又有哪些特点呢?
如果从态势比较明显的北宋徽宗算起,到清王朝灭亡为止,这三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从时间上说,长达八百年之久;从范围上说,上至皇家君主,下至草根底层,包括社会的多个阶层;不仅出现在中国本土,而且远播海外,包括东亚、南亚和欧美非各洲。最后的结果,使得历史的关羽,变成了文化的关羽,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当中非常奇特的一幕,即所谓的“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的载体,大体有七大类:文字作品、戏曲作品、图像作品、口头传说、神庙建筑、祭祀活动、组织帮会等。通过这些载体,关公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力几乎可以与孔子文化相比。比如祭祀关羽的神庙,就遍布全国各地和海外,现今数量依然不少。比如笔者所到过的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关帝庙、运城市常平村关帝庙(俗称关氏家庙)、湖北省当阳市关陵和玉泉寺小关庙、河南省洛阳市关林、许昌市关帝庙、安徽省亳州市关帝庙、福建省泉州市关帝庙、四川省自贡市关帝庙,都是其中的著名者,至今依然香火缭绕,人气旺盛。至于海外的关公庙,包括遥远的欧洲、美洲和非洲,往往与当地的华人同乡会馆相结合,从而在大家都一致认同的关公神灵之下,把原籍来源不同的移民组织起来,相互扶持,共同前进。
关公文化不仅影响巨大,而且很有特色。特色在哪里?主要有两点。一是内容的混杂性。没有什么统一标准和严格界线,历史与神话,凡人与神灵,人间与地狱,神仙与妖魔,都可以随意穿越,自由混搭。二是塑造的实用性。皇家的君主,将其塑造成忠于朝廷的护国神。寺院的宗教,将其塑造成自家宗教的护法神。民间的信众,当然也会如法炮制,按照各自的需求来塑造:发家致富谁不想啊?关公就变成财运之神。金榜题名谁不想啊?他又变成为文运之神。人在江湖漂,担心会挨刀,谁不想依靠帮会组织保护啊?他又变成结义之神。农民靠天吃饭,谁不怕旱灾啊?他又变成求雨之神。海外的移民,谁不想有一个精神认同和根源依靠啊?他又变成各种同乡会馆的统一主神。前年笔者在福建省泉州关帝庙,看到不断有情侣携手前来,双双跪拜,祈求婚姻美满,关公又变成姻缘之神了。我当时就很感叹:关公呀关公,真是够您老人家忙活的啊!
总而言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5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