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面这段真实的历史场景做了改编。改编可以,但是你不能乱改。张飞的怒吼,《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上原本是“身是张益德也”,清清楚楚六个字。他一改,改成了八个字“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这就出状况了,有问题了。首先,他加上的“燕人”两个字,意思是先秦时期燕国故地的人。但是,加这两个字,增添不了张飞的光彩,反倒灭了他的威风,损害了他的知名度。为什么呢?想想看,如果你是某个领域顶尖的天王巨星,骨灰级的、王牌大腕儿,只消报出尊姓大名,就能把对方吓倒,对不对?比如在篮球界,只消说“我是乔丹”,在足球界,只消说“我是小贝”,那就足够了。姓名前边还要加上说明,说明自己是何方人氏,这就清清楚楚地证明:你的知名度还不够,腕儿还差得多,所以生怕对方不晓得,对不对?笔者在前面讲关羽时说过,自从关羽在万军之中,杀了袁绍手下河北第一名将颜良之后,“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的威名,就在曹营中打响了,传遍了。正是因为自己大名鼎鼎,所以张飞才会在断桥边上有这大声一吼。既然名声在外,响当当地人尽皆知,那么在沙场上的同行面前,还用得着加“燕人”两个字吗?万一对方把“燕人”,错听成了发音相似的“阉人”,不是更糟糕更搞笑吗?所以,罗贯中这一改,实在是画蛇添足的败笔,而且还损害了咱们张飞张三爷的知名度。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损害张飞姓名权和知名度的始作俑者,还不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此之前问世的元代《三国志平话》,就已经把张飞的表字“益德”,改成了“翼德”;在长坂坡前的那一声怒吼,也写成了“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共吾决死?”可见整个过程,是《三国志平话》实施侵权和损害在先,《三国演义》跟着侵权和损害随在后。今天我们要想来认识张飞的真实形象,就不能不把来龙去脉搞清楚。
张飞第三件因误导被损害,而且扭曲最严重的东西,就是他真实的形象。后世流传的张飞,被弄成了一个作风鲁莽、性格暴躁的粗线条人物,与程咬金、李逵有一拼。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张飞却完全不是如此。那么我这样说有什么证据呢?
证据不用多举,只消来看张飞第一次取得的辉煌胜利,也就是义释严颜的江州之战,就会完全明白。
建安十八年(213),刘备喧宾夺主,动手攻占益州。益州的军政长官刘璋在成都顽强抵抗。为了加强攻势,刘备便在第二年,从荆州紧急召唤张飞等人,跟随诸葛亮率军赶往益州增援。江州之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响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