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就不会闹出那么多的负面新闻了。这正是:
英雄何必高门后,试看将军出牧郎。
要想知道邓艾如何指挥两万人马,一举攻灭了蜀汉政权,请看下节。
二 功成身死
作为三国名将,邓艾最为辉煌的战功,当然要数他以两万多人马,出其不意打下成都,一举攻灭了蜀汉政权。三国当中被他攻灭了一国,功劳实在太大。但是,就在建立大功之后才两个月,他竟然又被自己的同僚陷害,父子二人惨遭屠杀,命运的落差也实在太大。那么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在进攻蜀汉的战争中,参加表演的主要人物各自心中有什么样的盘算?战争僵持阶段又有什么样的心态和表现?邓艾取得成功主要凭借什么样的人性品质?他惨遭陷害和屠杀,又是什么群体的阴暗人性起了关键性作用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参加表演的主要人物各自心中有什么样的盘算?
景元四年(263)五月,曹魏宣布对蜀汉发起全面进攻。正式的诏书虽然是由十八岁的皇帝曹奂发布,但是背后的操纵者,却是执政大臣司马昭。司马昭心中的盘算是什么?“三国探客”告诉你。
他的如意算盘,归结起来是一句话:为取代曹魏走出突破性的第一步。
原来,经过他父亲司马懿、大哥司马师两代人的经营,司马家族已经牢牢控制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并且将权力的接力棒,交到司马昭的手上。三年前,二十岁的年轻皇帝曹髦,企图使用武力对抗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在皇宫门前,只留下他一句表达极度愤怒的话语“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流传至今。司马昭改立十五岁的曹奂当皇帝,为取代曹魏走出突破性第一步铺平道路。
什么是司马昭突破性的第一步?就是要把他自己的爵位,突破侯爵的限制,提升到公爵。因为曹魏制度规定,异姓大臣最高只能封侯爵,皇室宗亲才能封公爵、王爵。作为异姓大臣的司马昭,首先要成为公爵,才能够进一步称王、称帝。因此,小皇帝曹奂一登基,就接连发布圣旨,要把司马昭提升为公爵,其实这都是司马昭自己导演的戏码而已。既然是戏码,就要演得逼真,所以小皇帝一连封了三次,司马昭也一连推辞了三次。事不过三,下一次不会推辞了。但是,这终归不是小事,最好有一个充分的理由,于是就有了讨伐蜀汉的战争。当年十月间,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司马昭就以我军连连取胜为由,欣然接受晋国公爵的封号。他的封地有十个郡,大多都在先秦时期晋国的故地,所以就把国号确定为“晋”。
既然这场战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