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川书院的学生和先生在土曜日和日曜日放假,为了方便大多数人了解作息,年初就将日历制作出来,用比较古老的方式,过一天就撕一张。
花颜如此安排并不是想标新立异,而是她认为应该劳逸结合,上学时认真学习,休假时可以与家人联络感情,甚至帮家人分担一点家务。
在这个时代,普通老百姓比较容易养出白眼狼,穷人家倾尽一家之力供一个儿子读书,希望能改变他们家的命运。
大多孩子六七岁或七八岁就送去启蒙,按照约定俗成的休假方式,逢五休一,意味着每个月只休三天,而且不是连休。
如此一来,离私塾或是书院远的人兴许不能回家,回去也许只停留一会儿就要折返。
加之在人们心中读书人金贵,回到家中很容易被家人和亲戚邻里捧得很高,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让他本人生出一些不太好的想法,又有同窗作比较,人的心态改变也许就在一刹那。
他们读书是否能取得成果还说不准,如果心里家人远了,就算他取得功名也不一定珍视那个供他的家。
百川书院内穷人家的孩子占了三成,大部分孩子的家离京城比较近,每周可以回家一次。
当然,愿不愿意回家是他们的决定,花颜不勉强,学生愿意花更多时间在学习上也没问题。
他们在书院会接受思想引导和教育。
百川书院采取封闭式管理,学生平日里不能回家,即便家在书院旁边也不行,而且任何人不许带仆人进书院,其中不包含幼儿园的孩子们。
花颜如此安排是希望尽可能拉近阶级之间的距离,无论贫穷与富贵,只要是百川书院的学生都一样。
事无绝对,就算穿着百川书院的院服,上同样的课,有同一个先生,依然无法消除差距,因为百川书院本就是个矛盾体,不可能理想化。
正因为百川书院招生不分贫富贵贱,所以让不少权贵之家望而却步,处于上层的人自然希望保持他们的优越感,不屑于贫民为伍。
那样的人家不缺教育资源,花颜也不可能迁就。
就整体而言,百川书院招收的学生家庭情况分布大概是穷人家的孩子占两成,普通人家和商户之家占五成,一般的官家占两成,权贵家的孩子顶多占一成。
只要先生和书院管教人员引导得当,还是比较容易让他们融合。
却说罗氏二人在年前就将回老家要带的物什准备得差不错,眼下只需稍稍清点、增添些之前没想到的东西就可启程。
花颜给了罗氏一千两银票,只点名送一百两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