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司道及在省的各府厅州县官员,告知皇帝旨意,劝众人赶紧主动吐出舞弊实情,以求得一线生机。
、]自勒尔谨革职被逮、王廷赞被召去承德避暑山庄,甘肃大小官员群龙无首,惶惶无助。到了这个地步,退无可退,避无可避,一度水泼不进的贪污集团终于开始分崩离析了。陆续开始有官员交代,不过只是承认历年办理灾赈时有以轻报重、户口以少报多的情况,一旦涉及冒销舞弊的关键,这些人立即又沉默不语了。审问多日,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结果,案情始终无法取得进展。谁也没有想到,最后打破这一僵局的竟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皋兰县户房的书吏。
、]阿桂和李侍尧苦思多日后,终于想到地方州县报灾散赈,必然先有文书,而文书则必须经过书吏之手,如果有文书留底,岂不是最好的证据。想到这一关节后,二人立即派人将皋兰县户房的书吏全部秘密逮捕,分别隔离后严刑拷打。终于有一名书吏忍受不住酷刑,交代其手中藏有一本乾隆四十年的散赈点名清册,其中记录的散赈为实放数目。这本账簿本来是该销毁的,当日扔进火堆后,因机缘巧合并没有完全烧完,关键信息都还在,被这名书吏悄悄藏了起来。
经核查发现,清册上记录的放赈实放数目与上报的册子相比,户口名数悬殊。且上报册中记载的赈数是八分本色、二分折色,但点名清册中则是全放折色。捐监时按市场粮价收银,放赈时则按部价折给老百姓,这样,在一收一放中就出现了利差,再加以实放户数与向朝廷上报的户数不符,又出现一大差额。这两者的巨大差额必然有浮冒产生。于是,这本残缺不全的账簿成为该县前任县令程栋借赈恤之机大肆冒销侵蚀的有力证据。
案情由此取得了重大突破。前任兰州知府蒋全迪现任浙江宁绍台道,前任皋兰县令程栋现任刑部员外郎,均被立即逮捕送交刑部审讯。而皋兰县为甘省首县,为一省之耳目,皋兰县一经突破,其他大小官员再也沉不住气了,纷纷将各自的浮冒赈粮数以及被上司勒取交办物件等项用去银两数目逐一供明。至此,甘肃省上下官员冒销舞弊情形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七月,所有相关主犯包括王亶望在内均被押到热河行在,乾隆皇帝亲自廷鞫质讯。在铁一般的证据面前,王亶望、王廷赞等人不得不俯首认罪,承认了折监冒赈、从中渔利的犯罪事实。
审讯官员曾问王亶望道:“如此贪婪不法,与属员通同作弊,难道不怕日后犯出来,就如此大胆么?”王亶望回答说:“我做这种的事,我起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