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更可怕的是,这起大案历时十年,隐匿时间比历时七年的甘肃冒赈案更长。
自嘉庆元年(1796)起,直隶司书王丽南就私自雕刻了两颗藩司和库官的假印,联合其他州县官员张麟书等人,开始用虚收、虚抵、重领、冒支等各种手段侵蚀国库:有将司发库收小数帖改大数者;有将领款抵解钱粮又蒙混给发者;有串通银匠,给予假印批收者。共侵吞定州等二十四州县银三十一万六百余两。
起初,甘肃捐监冒赈案发时,被视为惊天大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然而,仅仅二十五年后,就发生了直隶官员串通作弊侵帑案。一个小小的直隶司书,竟敢私雕假印,舞弊营私,令嘉庆皇帝“殊堪骇异”,十分震惊地说:“这是我朝未有之事。从前外省不肖官吏作奸犯科,如甘肃捏灾冒赈之案,最为重大,不过也只是借办赈为名,虚报侵肥,从没有身任州县,与胥吏等勾连一气,公然将正项钱粮,私雕假印,挖改公文,虚捏报解,抵冒分肥,至三十余万两之多。”虽然此案涉案官员品级均不高,金额也不及甘肃捐监冒赈案,但在天子脚下,目无法纪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被称为清朝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大案。
案发后,虽然涉案官员都受到了相应处罚,然而一叶知秋,吏治全面腐败,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国库钱粮亏空严重,均成为嘉庆一朝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特大命案李毓昌之死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案涉及人物上到两江总督、下到长随,更因为案情离奇复杂、审理过程费尽周章而轰动朝野,被称为清代的奇冤大案。
嘉庆十三年(1808),暴雨连绵,黄河决口,江苏淮安一带首当其冲,洪水泛滥成灾,房倒屋塌,饿殍遮道,无数百姓失去了家园,沦为灾民。清廷为此紧急启动了救灾放赈机制,并要求地方官员必须派出精干官员下去查赈,务求赈灾钱粮发放到灾民手中,以表示朝廷是真心“恤民”。两江总督铁保和江苏巡抚汪日章不敢怠慢,立即选派了官员,分赴灾区。
其中,有十一名官员被派往山阳县查赈。山阳县为淮安府所在地,也是这次水灾的重灾区,朝廷专门为之拨银九万九千两赈济,因而派往山阳的大多是老辣干练的官吏,如府知事余清扬,同知林永升,州同龚国烜、谢为林,教谕章家璘,县丞张为栋,训导言廷璜,典史吕时雨及从九品温南峰、黄由贤十人。只有一人例外,那就是新科进士李毓昌。
李毓昌,字皋言,号荣轩,山东即墨人。出身贫寒,却自幼好学,以品学兼优闻名乡里。乾隆五十九年(1794)中举人,嘉庆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