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几乎占全部赈银的四分之一。刚好此时,李毓昌等一行查赈委员来到山阳,王伸汉生怕吞赈之事败露,立即挨次贿赂查赈委员。其他委员都还好说,只有李毓昌执意不受,并立即搬离县衙公馆,改住到善缘庵,由此令王伸汉忌恨不已。
而李毓昌随即率三名长随赴山阳乡下查赈,勘验受灾程度,逐户查核人口、赈票及领取赈银数目,并登记造册,再与原山阳县所报之放赈名册逐一核对,核实有无漏赈和冒领现象。到十月底,李毓昌复查完两乡,已经完全掌握了山阳知县王伸汉借放赈之机虚报户口、克扣赈银的实据。他将所发现的问题逐一列出条款,亲自草拟呈文,准备上报负责查办赈务的江宁布政使杨护,并揭发王伸汉贪赃枉法、趁灾打劫的所作所为。
自从李毓昌搬离衙门馆舍后,王伸汉一直寝食难安,他派出亲信长随包祥监视李毓昌的一举一动。得知李毓昌将要检举揭发自己贪污罪行后,王伸汉大为恐慌,急忙写了一封书信,请李毓昌速回县衙。
县衙早就准备好了各种珍馐美味,王伸汉又殷勤劝酒,诱之以利,说:“你初入仕途,还不知道做官的诀窍。想想你这些天日赴茅舍,访贫问苦,天寒地冻,如此劳累,却只是慕虚名而失实惠。我私下认为你不该如此。”话已经说得十分明白,旁边也摆出了一万两白花花的银子,不料李毓昌义正词严地答道:“为官之道贵在清廉。我并不是不想得实惠,而是不忍心向垂毙的饥民攫取口食!你私下克扣赈银,实非民之父母所为。我不敢自污以欺天,不过我必会将实情呈之上台,以救生民于水火,以正朝廷之律令!”说完拂袖而去。
王伸汉见李毓昌无法收买,感到大祸即将临头,非常恐惧,立即召来长随包祥商议对策。包祥原本是江洋大盗,为人心狠手辣,后因盗案事发被官府追捕甚急,赖王伸汉庇护才得以逃脱,从此投效王伸汉门下,甘为长随。因其人遇事有谋略,深得王伸汉信任。
之前包祥暗中监视李毓昌主仆时,曾经听到李毓昌长随李祥暗中咒骂李毓昌,决定先去找李祥打探一下情况。打听之下才知道,李毓昌已经将所查户口的清册及揭发王伸汉私吞赈银的禀帖写好,并准备于三天后的冬至起程,前往淮安府。
王伸汉听到包祥转告的情况后,更加六神无主,如坐针毡。包祥倒是非常镇定,说:“事到如今,与其束手待毙,身败名裂,倒不如先下手为强。先将李毓昌除掉,便可灭口,再无后患。”王伸汉听了一震,半晌无言,但又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就问道:“如何除法?”包祥胸有成竹地说:“李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