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捻军参加太平天国是有条件的,即所谓“听封而不能听调用”。与太平军有事则联合作战,无事则各自行动,依然保持着某种独立状态。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败死,太平军皖北根据地完全丧失,军事形势急剧恶化。同治二年(1863),清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军大肆围攻捻军,张乐行连战不敌,连根本之地雉河集也落入清军之手,张乐行仅率二十余人突围。张乐行与子张喜、义子王宛儿藏匿于乡民李勤邦家,结果被李勤邦祖侄李家英出卖,被清兵俘获后凌迟处死。捻军将领张宗禹、任化邦等率领捻军余部在河南南部与太平军赖文光部会合后,奉赖文光为新的领袖。赖文光随即将捻军按太平军军制进行大规模整编,改建成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新军。同治四年(1865),赖文光率捻军一举全歼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僧格林沁本人逃入麦田之中,结果被十三岁的捻童张皮绠搜到,一刀刺死。僧格林沁一直是清廷倚重的猛将重臣,他的败亡对清朝造成了巨大的震撼,清朝急调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师剿捻。曾国藩采取挖壕设防、坚壁清野之策,力图围困捻军。捻军首领赖文光为了保存实力,决定将主力分为两支:由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首王范汝增、魏王李蕴泰等率东捻军转战于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张乐行侄)、怀王邱远才等率西捻军进军陕、甘地区,与西北回民起义军联络。自此,捻军分为东、西两支,互相配合作战,曾国藩也因为剿捻无功被撤换。同治六年(1867),东捻军经过赣榆、寿光两次大战,主力损失殆尽。当年十二月初八,遵王赖文光抢渡六塘河,率两千余人突破重围,沿运河东岸南下多次,力图渡过运河,均遭挫败。不久,赖文光在扬州瓦窑铺因坐骑为清军击毙而被俘,被押到扬州处死。东捻军失败。起初,西捻军得知东捻军被围消息后,立即东进救援,计划直接进攻北京,以吸引清军主力,解东捻军之围。并于同治六年(1867)一月二十二日突破了清军的黄河防线,经山西、河南进入直隶。同治七年(1868)一月,西捻军直逼北京西南卢沟桥,京师大震。清廷急命恭亲王奕?会同神机营王大臣办理巡防事宜,又命钦差大臣左宗棠总统直隶境内各路清军防堵西捻军。西捻军因孤军深入,陷入清军重围,因寡不敌众,损失惨重。最终被围困于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六月二十八日平南镇一战,西捻军全军覆没,仅梁王张宗禹率十八骑冲出重围,不知所终。至此,长达十六年、纵横八省的捻军起义失败。]
众所周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