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六十大寿之后,当年十月十五日,曾国藩终于离京起程南下,闰十月二十日才抵达江宁。此时,离马新贻被刺已经五个月之久。
伍、审案
马新贻被刺后,金陵城中的大小官员处于极度的恐慌和茫然的愤怒中,这并非他们对马新贻感情深厚,而是忧惧朝廷怪罪,陷于了神经质的苦恼。
与审讯官员惊慌失措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刺客张文祥相当沉着镇定。正因为他的态度太过泰然自若,一时间令人怀疑他的来历。张文祥被当场逮捕后,先被押到江宁府衙门等候审问。江宁将军魁玉看过马新贻的伤势后,随即开始审问张文祥。张文祥虽然一副桀骜不驯的态度,但开头也很爽快地回答了魁玉的问题,供称自己是河南人,对刺杀马新贻的行为也供认不讳,但对自己的行刺动机却闪烁其词,坚不吐实。魁玉便下令将张文祥带往上元县(江宁府分上元、江宁两县,同城分治)严刑讯究。
先后审讯张文祥的,有上元知县张开祁、江宁知县萧某某、臬司梅启照、理藩司孙衣言等人。据说张文祥供词出来后,参审官员面面相觑,录供者停笔不敢记录。魁玉将初审结果急报朝廷,告知张文祥“直认行刺不讳,而讯其行刺之由,尚属支离狡诈”。之后的一个多月,魁玉每次奏报都不离“一味闪烁”、“语言颠倒”、“反复屡变”等词。那么,张文祥“闪烁”的是什么?“颠倒”的是什么?“屡变”的又是什么呢?魁玉对此没有奏报。而事实则是,有人用酷刑逼张文祥更改口供,而张文祥不肯答应,这才是口供“支离”的真实情况。
这样的结果,当然不能令朝廷满意,王公大臣也纷纷议奏。给事中王书瑞上奏说:“督臣遇害,疆臣人人自危,其中有牵掣窒疑之处,应派亲信大臣彻底根究,勿使稍有隐饰。”慈禧太后深以为然,于是立即以五百里加急的上谕发出,命漕运总督张之万赴江宁会审。此谕刚发,接着又发出密旨,再三叮嘱说:“此事案情重大,断不准存化大为小之心,希图草率了事。”
[漕运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采用。它的核心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来调运粮食,称漕粮,一般是运往京师,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清朝在八大总督之外,专设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管漕粮运输,河道总督管河道和运河工程,一般由一品大员担任。]
张之万是张之洞(后担任过两江总督)堂兄,刚好与马新贻同科,均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而张之万还是这一榜的状元。有意思的是,他有个不雅的外号,叫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