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宰年已五十,赵王驾薨后,文宰感觉自己精力日渐下降。文宰因身体问题,开始考虑身后之事。附议赵轩之举会得罪许多世家,文宰不想为自己子孙后代招来麻烦。
所以文宰明知赵轩真实意图,却没有出头响应。现在赵轩直接询问,不给他回避的余地,老文宰只能硬着头皮上前应对。
“禀大王!微臣觉得吴国不分国别,行此考试选拔人才有些不妥!”大殿中的百官听清文宰对提拔考试有质疑,很多官员精神一振,都竖起耳朵,准备随时声援老文宰。
“哦!有何不妥?”
赵轩低垂眼帘,心中失落,他没想到提拔考试会招致王庭一半官员贵族反对,连值得信赖的文宰好似也不认同这一措施。
“虽说考生都是天子臣民,可终究分为各诸侯国子民,子民在各君主萌庇下长大,只会对其君主感恩。吴国面对全天下开考选拔出的异国学士,会对吴国忠心吗?”
文宰此言一出,百官踊跃附议:“是啊,大王,异国学子不忠心也就罢了,如果心怀不轨,于国便有大祸啊!”
“不能一心为赵,这样人才召来有何用?”
赵国右大夫觉得文宰说到点子上了。
赵轩憋气,他失望地看了文宰一眼,冷冷说道:“大贤公孙盘为天子都人,在吴国任教育司司长三年,业绩显著,自身举动从未于吴国有损!许国名士半生周游十几国未停留,却在五年前和弟子留在吴国至今。楚国人余奎,为明公子心腹,如今已经是吴国副总理事,职位相当于文宰,也从未听说余奎跟吴国有离心!”
文宰见赵轩不悦,马上闭嘴不言。倒是右大夫因为有文宰带头质疑,胆子大了许多,他出言提醒赵轩:“大王,那余奎跟楚王有大仇,满门被楚王抄斩,这才铁了心效忠吴国王庭!”
赵轩站起,他一手握着君王宝剑,站在王座高台俯视群臣:“不错,余奎跟楚国有仇,可他在吴隐居五年没有投效任何人,却投效了从海外归来的明公子,这是为何?”
赵轩眼睛扫视自己的臣子。
“就因明公子不拘一格用才!才使心高气傲的余奎甘心效忠!明公子雅量,用人不疑,才有今日吴国国力蒸蒸日上!吴国日益强盛,大家有目共睹,难道不正得益于此吗?”
赵轩一番话说完,王庭鸦雀无声,只有赵轩响亮的声音继续回荡。
“众卿可知这次吴国提拔考试还有谁去参加?”赵轩拿过一份报纸甩了一下,指着报纸上刊登的提拔考试前五十名名单。
“第四十六名申落,为许国王室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