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平损兵折将,惨败而回,给了这些人很好的抨击借口,他们对于高智平究竟损失多少人不在乎。在乎的是高智平败了。
这一败很有可能就失去角力族长继承人的机会。
但这终究是内乱,如今有外敌,高氏族人还分得清孰轻孰重。他们依旧暂时奉行高正理的命令,因为高正理是高方的亲弟弟。
高方率大军出征,将腾冲府交给高正理,高方非常信任他的弟弟,因为,在高方跟随段思平征战时。高正理不至一次地救过他的命。
与高方换命的交情,加上兄弟关系。使得高正理在高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也可以说,除了高方,高正理就是族里权力最大的人。
所有人都非常尊重高正理,也包括高智平。
但高智平现在心中却想违抗高正理的命令,高正理在高智平回来时并没有过分地去为难这个侄子,连一句重话都没有。
甚至高智平带回来的六千弓弩兵,依旧归于其管辖之下。
可谓是仁至义尽。
人,都有胡思乱想的毛病,特别是受到挫折之后,一切都会在自己的想像中变成灰色,往往会钻牛角尖朝着最坏的地方去想。
高智平就是如此,他因为自己的败逃,而叔叔并没有怪罪于他,让他感到意外,从而联想到高正理有一个儿子,再联想到高正理的权力,甚至联想到了如果自己的父亲高方这次有所意外,那么……。
人,一旦钻了牛角尖,就会理所当然地往一处使劲地联想,高智平很聪明,但聪明人往往想得太多。
想得太多的人,做得就少,而做得少的人,往往容易失败。
实践出真理,聪明人大多都懒,所以,他们容易失败。
高正理的命令是固守腾冲城,不得一兵一卒擅自出城交战。
而高智平需要一次胜利,哪怕是微小的胜利,以便挽回他自觉已经丧失了的尊严。
尊严这东西往往属于胜利者,失败者没有尊严,纵然有,也是胜利者施舍的。
尊严是最后的结果,在过程中无关紧要,就象是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他当时没有尊严,因为他当时是弱者,弱者无尊严。
可成了淮阴候的韩信,日后找到那个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这时韩信有了尊严,因为他成为了强者,而当初的强者反而变成了弱者。
没想到韩信却善待对屠夫,并封他为护军卫,他对屠夫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
屠夫再无尊严,就算他被韩信善待,封为护军卫,那也是胜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