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百里义部在会川府留下五千军队驻守。而孙仕旭部主力则镇守威楚府。
三路军队一旦会师,大理城中的新军兵力已经突破一万。
这时,百里康就是想走也暂时无法走了。
一万多军队的混编整整花费了一天的时间。最后,百里康残部与百里义的主力混编,归百里康统领,而孙仕旭部依旧独立编制。
在次日,二人率大军一南一北向腾冲府夹击。
在这种情况下,腾冲府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
就算腾冲府硬得象块铁。由百里义、百里康、孙仕旭三人在,也能将它熔化掉。何况还有杨廷式部在虎视眈眈。
但事实上,腾冲府却比铁还硬,坚固、高耸的城墙,各个城门都是卫城、瓮城,加上良好的民心拥护和充足的物资囤积,这样的城如果不是遇见象明军,以当时的武器条件,确实是很难击破的。
百里义在伤兵滞留处一直停留了三天,直到杨廷式部完成预练之后传来消息,百里义方才率军向腾冲府挺进。
说是挺进,行军的速度却非常缓慢,百里义心里知道,三千明军是不足以攻破腾冲城的,他心里其实在期待百里康将自己的主力带来。
但三千新军和伤兵一直驻扎原地不动,很有可能被敌人掌握行踪而发生意外,所以,百里义不断地改变行军方向。
可就算如此,遭遇战还是无法避免。
高智平两叔侄暗暗较劲,在征召数万百姓入伍之后,可谓兵强马壮。
兜里鼓了,胆气就壮了。
高智平决定先发至人。
高智平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以自己的实力根本无法与明国匹敌,但之所以能与明国对抗,一是明国鞭长莫及,其次是澜沧江西岸是高氏的基业,有着非常好的民众基础。
只要腾冲城还在,高氏就在。
所以,高智平决定主动出击,只要明军不是倾囊而出,几千甚至万把军队,自己就有分割战胜或者击退他们的希望。
而只要让明国尝到痛楚,高氏就能与明国谈判。
高智平的想法几乎与其父亲高方如出一辙。
当百里义率军向腾冲府逼近至五十里地时,明军的行军路线就已经被高智平掌握。
于是,一场遭遇战就不可避免地突发了。
明军有备,高智平有心。
两者激烈地碰撞。
新军胜于战力、军械,高氏军胜于数量、地利人和。
双方整整打了一天,各有胜负,便各自后撤了。
百里义在撤退后,已经清楚地知道单凭自己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