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年, 萧沐仁这一年二十八岁, 呦呦这一年也已经过了花信年华。他们的儿子萧靖小名叫和和的,已经七岁半, 女儿萧清瓷小名叫美美,也两岁半了。一家人在京城生活了三年,生活就像他们儿女的名字一样, 和和美美。
和和过完年七岁半, 呦呦准备落实她的关于系统教育的想法。
呦呦前世是师范毕业生是没错,也做过两年的教师,但是在教师行业中, 普遍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浇了别人的地,旱了自己的田”。大概意思就是做教师的人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学生身上,对自己的孩子关注的不多, 还有一种说法是,教师能管得了学生,因为他(她)是老师, 但是未必能管得了自己的孩子,因为是父母。
呦呦虽然对这种话不以为意, 但是并不打算将和和留在家里自己教授功课,一来对于这个时代必备的诗书礼易她并不十分精通, 二来对于和和这儿年纪的孩子,集体生活更有利于身心发展。
太学年后开学是在二月二龙抬头以后,由太学院长主持一个开学典礼, 带领所有学生拜祭孔子,然后太学里的各位老师们发表新学年的勉励鼓励话语,这才算是正式开学了。
呦呦本来以为准备好笔墨文具、领了太学的衣袍、交了束脩以后,就算是正式入学了。萧沐仁却告诉她,太学入学并不这么简单。
“你回娘家问问就知道了,怀瑾当初入太学的时候,肯定还不只是这样。听说要先在太学拜个师父,就是有传承的那种,琴棋书画都行。”萧沐仁坐在呦呦对面,将扒好的一把瓜子仁放到她面前。
“这么麻烦?”呦呦皱眉,“不是说所有书生都是天子门生,怎么还要拜太学老师为师父呢?”这种师生传承听起来很古老,好像很多朝代都又这种习俗,但是呦呦却觉得,这样实在容易结党营私。不过她当然不会说出来,只问萧沐仁觉得和和应该拜那个师傅才好。
“我没读过太学,我也不知道。”萧沐仁耸耸肩摊摊手,无奈地回答,“你可以去问问怀瑾,他读了这么多年的太学,应该知道吧。”
呦呦点头,说明天会让怀瑾过来一趟,不过她现在好奇的是为什么萧沐仁没有上过太学,“不是说官员子女都能去太学吗?为什么你没去?老安国公没有替你张罗?”
萧沐仁摇头,“官员子女每家只有两个名额,比如你家,怀宇、怀瑾、怀信都能去太学读书,主要原因是是因为岳母,因为岳母是县主,虽然没有封地没有税收。”
呦呦回想了一下,是了,当初说到要去太学读书,怀宇和怀瑾很是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