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已经是四年级了,其实真的没学啥东西,语言还就是认字儿,背课文儿,写作文。背的全是特别有时代特色的文章,教那作文,就更是一言难尽了。数学刚学到列竖式,应用题还是小明家买了三只鸡再买五只鸭又买了六只鹅,一共多少条腿儿之类的问题呢!明子都理解不了,就这些问题,小文哥为啥会学不会。
秋收假放完,班里就要交柴禾了,冬天班级里要烧炉子的,每个同学要交一定量的柴禾。交不上的,交钱也可以,有些孩子,捡一整年的柴禾,就为了冬天的时候能卖上几毛钱买文具。
明子家孩子多,五个都在上学,家里房子大了,每天两个灶要烧火,柴禾本来就不够用了。冬天交的柴禾,只是自己管自己的,捡一年,能交够了就行,实在不够的,就得花钱买了。
因为交柴禾,明子第一次注意到了班里的一位男同学。顾向北。顾这个姓儿,在兴隆镇这一片儿可不多,明子穿过来好几年了,之前甚至都没听过周围有姓这么苏的姓儿的。再加上他的名字,向北,多文青儿、多苏啊。开始来这个班,第一次听老师叫他回答问题的时候,明子就注意这人了。后来,看他也没什么出奇的地方,才转移了注意力。
等到了交柴禾的时候,他一个人交了五个人的柴禾。明子还以为他家是有钱人家呢!可是看他穿得补丁罗补丁的,又不像。问过小文哥,才知道。他哪是什么有钱人家的孩子呀。根本就是个孤儿。
据说他父母在□□之后,在老家实在活不下去了,就到东北来投靠早些年要饭要到东北定居下来的亲戚,一路要着饭往东北走。他就生在路上。他爹娘一心向北走,希望早点儿到东北,就不用挨饿了。就给他取名儿叫向北。可是,他娘生下他没多久就死在了路上。当时还有不到一百里地到兴隆镇了。他爹靠着一路上要饭,用小米汤喂养他,走到了兴隆镇冷家屯,找到了十几年没见过的叔叔一家。
顾向北的叔爷爷在冷家屯过得算是上等人家了,老爷子很“厉害”,屯子里的话说,就是很有正事儿。当年听说东北日子好过,为了活命,刚刚二十岁出头儿,就独自一人靠一路要饭走了一两千里路从关内要到了关外,走了很多个地方,才相中了兴隆镇,给冷家做了上门女婿。
稳定下来之后,给老家写了信,报了平安。顾向北的爹娘多年后才凭着地址投奔过来。顾老爹带着顾向北在顾老爷子的安排下在冷家屯落了户。搭了半间小土房,爷俩住着。顾向北有叔奶奶和婶子们帮忙照看着,再加上他确实命大,总算活了下来。
但是吧,这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