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一下未来的文学,这审美观得扭曲成什么样才能写出这样一本小说=皿=
要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学最简单的方法是从小说入手,而想要知道一个时代的文学最高成就则应该从名著入手,在小说上找不到答案的米洛决定通过名著来了解一下这个时代。
从娱乐区退出,打开旁边的学习模块,直接找到文学—名著,点开。
第一本,萨罗文学奖获得作品——《黑白》,恩,名字很简洁。
点开,第一章。
“黑,重,暗色。”
……
已经不用再看下去了,米洛彻底给未来文学跪了,这究竟要怎样的发展才能让曾经流畅的语言作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放弃了再找一本看看的想法,米洛觉得自己此刻最需要看的不是小说,而是历史,尤其是文学发展史。
划开历史的页面,不去理人类又经历了多少次战争才地球一统,直奔艺术发展史而去。
“公历2578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息网络被研发出来,同时生产出来的还有意识模拟器,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具现化文字、音乐等等,文学界开始了大变革,意识流小说开始盛行,大部分人抛弃了文字媒介,转向具象媒介。一大批文学工作者因此失业,但是更多的人开始了向新型小说的进军,同时涌现出一批具象化先进作家。
公历2756年,在具象化文学几乎彻底取代了文字文学的时候,一份关于具象化文学彻底并入传媒业的提案放在了联合议会的桌子上,同年,政府正名具象化传媒非文学,文学的媒介只有文字,文字文学开始复苏。
公历3125年,科学家苏尔文发现人类的情绪带有颜色,同年情绪传感器被研发出来,这项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艺术的发展方向,已经稍有起色的文学界遭受了巨大打击,因为人们发现当一个作者写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情绪与他们的作品人物并不符合,强烈的违和感让大部分读者抛弃了文字文学。与此一同受到影响的还有音乐界和图画界,歌词与音乐的情绪不符,图画中的具象物品成了累赘。
于是在情绪传感器在人类社会广为流传后,人类艺术界发展越发的极端,文学艺术力求简洁,极端追求让人没办法感觉出情绪的纯文字;音乐世界彻底变革为纯音乐,并以一首乐曲中出现情绪最多为佳;图画以抽象为美,要求用最少的元素表达最强烈的情绪,具象图画被彻底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