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正是华国城市建设大潮逐步拉开帷幕的时候, 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一排排老房子被推倒,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宣告着华国城市大变革时代的到来。
而八十年代末的地方财政并不能支撑起整个城市的建设, 于是华国上层将目光投向了民间资本。
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用商业广场中心引导城市中心建设,明确城市模块职能规划。
“用商业广场作为城市商业中心的地标,围绕它建立起一座城市的商业贸易中心。用政府大楼作为城市政治的地表,围绕它建立起一座城市公共生活的职能中心。城市规划要明确, 要有条理。城市建设要放开胆子大胆干!不要拘泥公有、私有,不管是公有还是私有都是华国人有的!”
副总理的这一番表态,开启了城市建设的公加私模式,同时土地、住房商品化,成了当前会议的一项热议话题。
“华京大概会在来年放开对住房的限制,允许国有土地出让,住房出售。”梁哲一边用干毛巾擦着自己刚洗完的头发,一边开口说道。
李铮穿着睡衣坐在书桌前,闻言,手上的笔就是一顿,“商品房?”
梁哲抬头诧异地看了他一眼,“没错,是这个提法,一个城市的商业中心功能区,不是政府蛮干就可以形成的,在商业活动中,政府能做该做的是引导,华京已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用商业广场的形式确定城市中心,吸引商家,然后就是商业地产,商品房。这是西方式城市规划的华国化模式。”
“当然,这是城市发展之初的模式,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中心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是必然的道路。而华京现在想做的,就是构建好这个一元化。”梁哲随意揉了揉还带着些湿意的头发,做到李铮的身边。
李铮的神情有那么一丝恍惚,其实八十年代开始,华国各地发达城市便陆续有了住宅商品化的尝试。而1988年1月的《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则是商品房在华国全面开花的正式起点。
想起后世几乎可以称得上“丧心病狂”的楼市,李铮莞尔,居然是这个时候开始的吗?
“那你呢,我记得梁氏从香江转移到内陆的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李铮挑了挑眉,看向一旁的梁哲,他不相信以梁哲这种天生的商人嗅觉,没有发现这里面的巨大商机。
“人口就是财富,我亲身经历了香江楼市的疯狂。在华京提出商品房概念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另一场楼市的狂欢。”梁家是香江最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