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
朱新上前,将录像带拿出来,随后略显拘谨地看向身后会议桌上坐着的人。
“领导们,这是我们兴华社驻美国分社的员工带回来的,也是我们为什么会从制度角度写这篇报道的原因。”
会议室里很安静,朱新几乎可以听到自己高速的心脏跳动的声音,他身为兴华社总编,按行政级别来说,也算是部级干部,但饶是如此,除了大会,他也没一次性见过这么多领导的。
会议桌上的老人们神色凝重,赫克托和卡特的对话,戳中了他们心中最敏感的两个点,国家信誉和对国民健康的责任心。
许久,坐在最中央的老人才开口道:“小朱啊,你先出去吧,把录像带留下。”
“好的,领导。”朱新急忙说道。
走出会议室,他长长舒了一口气,擦了擦额头并不存在的汗珠,快步向外头走去。
“李教授啊李教授,还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让我这个中年人也热血了一回。”
接到朱新电话的时候,李铮正巧在看一篇论文,去年年中的时候,《科学》杂志给李铮发来了邀请函,邀请他成为期刊审稿人,李铮答应了。
这不,看论文也算是工作了。
“李铮啊,录像带和报道,我都给你递上去了。这一项制度的改变可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接下里看你的喽。”朱新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
“好的,多谢朱总编了。”李铮这样说着,在计划表“舆论准备”那栏画了个勾。
挂下朱新的电话,李铮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你的合作伙伴找好了?”
梁哲这几天可也没空着,天天早出晚归,偶尔身上还会带着酒味回来。
李铮自认为是个非常好脾气的伴侣,但心里还是有些不是滋味。
“嗯,大概确定下来了。一个东北的二代,军人家庭,背景不深也不浅,刚刚好。”梁哲顿了一下,“晚上要和他们吃饭,可能会晚点回来。”
“咔嚓。”李铮手中的笔应声而断。
“晚点?多晚?”
“大概……十点多吧。”梁哲的直觉向来是很准的,他抬头看李铮的表情,见他好似一如既往般,犹豫了一下还是改口道:“九点,我九点回来。”
第186章
舆论准备完毕后, 就差一把推力了。
八十年代的上下级观念还没有这么重, 对着领导拍桌子扯嗓子的事时有发生。
“我?不行, 不行,绝对不行!”杨老连忙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