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人和之外,主要原因就是英、法两国在这一地区的驻军已经很少,而且以步兵为主,根本无法与北宁陆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相抗。
以印度这块英国最看重的、在亚洲最大也是全球最优质的殖民地为例,这里的陆地面积和人口都是英国本土的十几倍,各类资源极为丰饶,但英军驻军也只有区区6万多人,其他亚洲各小块殖民地就更别提了。
还有就是新加坡。
新加坡是英国在远东地区最重要的海军基地。这个面积虽然只有7百多平方公里的弹丸岛国却处在中南半岛最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南面出入口,极具战略价值。
从1826年开始这里就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并且随着之后蒸汽动力船舶的使用和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以及东南亚地区橡胶种植业的发展,新加坡逐渐成为航行于东亚和欧洲之间船只的重要停泊港与全球主要的橡胶出口和加工基地,大批中国移民从福建、广东、海南等地来此谋生,构成了这里主要的社会人口群体,成为当地社会一股极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到20世纪初,新加坡上升为英国在马六甲海峡周边殖民地的政府所在地,社会更加繁荣。
但英国只是投入巨资在这里修建了个空的海军基地,并没有驻泊大型主力战舰,驻军规模与基地的投入极不相称。英法两国都是这样考虑的:在远东地区,一时还没有实力强大到足以挑战他们的敌人,当然也就没有派驻主力部队的必要。即便一旦有事,到时再从欧洲派兵前来也不迟。因此,北宁军队取得胜利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而且,在拿下新加坡后,北宁海军就轻松获得了一个设施和规模均很理想的海外军事基地,实在是个意外的惊喜!
这样,在控制了中南半岛后,南海将不再是大清帝国印度洋方向的海防最前沿,而是将防御范围向西前推至缅甸、暹罗沿海一线,战略意义非同小可。
至此,大清帝国便控制了领海外围北至鄂霍次克海、南至爪哇海、西至印度洋的广阔海疆。而在这一海疆线内的陆地、岛屿、海洋等在得以开发后又能为大清帝国本土的发展提供巨大的资源支持,基本上取得了与当代世界强国宗主国-殖民地体系相似的好处。而这也正是康凡的行动目的。
第八十八章 我跟你们做笔交易
大清帝国接管中南半岛的理由非常充分,世界各国反应均很低调,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美国政府的态度,从其发布的言辞上来判断,可以认为是“默认”。因为美国人鼓吹的门罗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美洲是美洲人民的美洲”。那么,也可以这么理解:亚洲是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