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上学期的时候,陶清风跟随华影大学“镜头与屏幕”课程的老师,参与了拍摄、制作一个叫做《海洋·人》的国际合作纪录片项目。该项目导演是美国探索频道制片人兼导演,剧务人员大多来自《国家地理杂志》等自然环保期刊。陶清风在这个纪录片里,除了扮演一些“人”片段,主要工作就是给导演当助手,学习与实践如何用镜头拍摄出各类场景。这算是他们大学的实习。
这个项目辗转七大洲四大洋,陶清风参与的部分耗时六个月,总制作超过两年。最后成品是一套十集的大型海洋纪录片,在全球多个频道同步上映。国内最大的视频网也购买了版权,播放量很高。
对于陶清风来说,最大的收获便是学到了许多技巧丰富的镜头语言。
而对于陶清风的粉丝们而言,她们的乐趣又多了“在纪录片的npc背影中寻找偶像”:“猜猜看清风哥哥今年扮演的是渔人还是农民”“我觉得这只海豚很可爱会不会也是清风哥哥跨物种出演”“今天清风哥哥又给了我们什么惊喜呢”?
当然,海豚肯定不是陶清风演的,他真的没有跨物种能力。
海箕村的进出通道,也效率超高地,在两年后修通。索道桥旁边,一座斜拉钢索大桥,两边支撑柱钉在悬崖上,下方落差两百米,是a省最高的跨江大桥。桥路可供车辆出入,从此海箕村不再囹圄于天堑,村民出行变成了从容的通途。从前需要索道进出,花费一个小时,有危险、效率低的进出方式被改变。如今的大桥,村民开着个小摩托,只需五分钟便可出村上主路,再开二十分钟到县城,就能接通高速路。
为此海箕村村民们第一次集资买了个二手小皮卡,统一替村里人把种地果蔬拉出去贩卖。当然这只是第一步,有了道路后,该村开始实施招商引资打造旅游业的计划。
而陶清风,也在道路开通的剪彩仪式上出席,并帮村里积极联系。他自己虽无意于投资实业,但有了他的名气打底,捐款事迹见报传扬,无形中扩大了该村知名度。吸引了不少投资商的好奇视线。政府也帮忙引资,很快该村就筹集到二十亿的第一期资金,用于修缮村中基础设施、规划迁移和安置。两年后又筹集到第二期资金,开始打造旅游景点。
老村支书告诉陶清风:从前村中住宅都是村民自己修的泥土房,不规范也有安全隐患,而且不美观。这回拆迁安置,建造了统一规格的独栋住宅小楼,修得非常漂亮。那些非耕地的荒处,即将建一个小型民族生态广场。开几家民族手工艺特色小店、食宿小店。有游客时可以参观、吃饭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